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 2009-12-23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23
  字体:(     ) 关闭窗口

  唯物史观是指导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中国史学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正是通过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同时,全会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既为我国史学工作者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提出了新的历史性任务,也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应当认清使命,抓住机遇,一方面自觉地用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理论。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它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也提出了包括“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内的一系列主要任务。 因此,要弄清楚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决定》中所讲的“和谐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首先,《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为了建设这样的和谐社会,决定提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这里所说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其中也都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一条。

  其次,《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构成这一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的第一条,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决定还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进性,也首先表现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上。

  再次,围绕建设和谐文化,《决定》作出了四个方面的部署。在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方面,《决定》要求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在其中“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方面,《决定》要求“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

  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好,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也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罢,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罢,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之所以变成科学,归功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胡锦涛同志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些论述说明,马克思主义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不是别的什么,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我们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定意义上就是说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为指导。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理所当然地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更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

  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决定》提出的许多重要观点,作出的许多重要部署,都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基础之上的。例如,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把构建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使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工作部署都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和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要坚定不移地通过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等等。所有这些观点都是从唯物史观的理论中派生出来的,都是把唯物史观与当前社会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产物。要把这些道理从根本上讲清楚,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深刻理解和自觉投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必须加强对唯物史观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而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广阔舞台,也为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

  有人可能会问,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而马克思主义,或者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这个理论为指导,岂不是要让全社会的人都信仰马克思主义,都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吗?这岂不是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理念背道而驰了吗?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不错,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同时也是建立在迄今为止人类最优秀最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之上的最为科学的思想体系。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因此,它不仅仅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服务的,也是为全人类根本利益服务的;不仅可以作为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也可以作为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建设并不等于就是马克思主义,并不要求全社会的人都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自己的主体、主流和主导方向,从而引领社会思潮向着科学、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因此,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不仅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之间不矛盾,相反,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

  还有人可能会问,建设和谐文化要求人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那为什么不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儒学,同西方的文化比如自由主义思想融合起来呢?这种看法也是一种误解。不错,建设和谐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但是,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什么是优秀的文明成果,都存在以什么指导思想作为科学和价值判断标准的问题。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评判各种文化、文明中哪些内容是科学,哪些内容有价值的核心标准。江泽民同志指出:“任何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总是由那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维护和发展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条普遍的社会规律。” “西方国家从来就不允许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居于指导地位”。 他还说:“经过长期努力,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前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如果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东一个主义,西一个主义,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搞得五花八门,最终必然由思想混乱导致社会政治动荡。” 这就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让马克思主义占据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占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完全符合人类普遍的社会规律,也是确保社会主义社会自身和谐、稳定、安全的前提条件。我们当然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但这必须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前提之下,不能离开这个前提。在指导思想上只能是一元的,绝不能搞多元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