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粟裕生平大事年表
发布时间: 2009-12-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1953年 46岁

  1月7日 由南京到杭州,后又到福州、厦门、建瓯、杭州、上海等地,30日返抵北京。

  6月15日 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报告休养以来情况,同时将去南方休养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和建议,分3个报告呈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1.《对目前海军建设的意见》,建议华东海军应轮番派遣小队舰艇至浙、闽沿海作游击活动。南海及北海舰队,亦应不时派小舰队进出海面,以求实战锻炼。2.《在闽所了解情况的报告和建议》,提出福建除修建铁路外,应部署港口、公路、机场的修建。3.《有关国家建设的几点意见》,建议严格控制审查基建经费,以保持国家有限资金主要用于重工业与国防建设。

  6月中旬 赴青岛休养。

  10月初 赴上海、杭州休养。11月30日返回北京。

  1954年 47岁

  1月31日 出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各大部领导人联席会议。

  2月5日 听取陈毅传达中共中央指示,奉命与张鼎丞一起去饶漱石处与饶谈话。

  2月6日―10日 参加中共七届四中全会。

  2月13日―23日 参加“关于饶漱石问题座谈会”。

  2月13日 听取空军王秉璋副司令汇报。指示空军要拨一些飞机给海军,或练习海上飞行,以应需要。

  2月24日 与陈毅、张鼎丞、谭震林一起讨论中共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传达和华东本年度工作的布置。

  3月3日 听取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等汇报时指出:工事太多,到处要摆兵,我则无后备力量。根据我们的情况,工事构筑必须要采用坑道式。

  3月4日 听取炮兵司令员陈锡联、副司令员陈锐霆汇报,研究炮兵整编、学校教育与部队衔接问题。

  3月8日 听取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等汇报工作,指示:军事工程学院所需之坦克,应尽量满足其要求。目前部队少一辆坦克影响不大,给院校教学用对长远打算是合算的。

  3月30日、4月6日 召集总参有关部、炮兵、工程兵等领导研究援越装备炮兵师问题。

  4月13日 召集总参、总后各部及各军兵种首长讨论1955年对外军事定货问题。

  5月6日 召集海军、空军、防空军及总参有关部领导讨论加强海军空中力量及防空力量和东南沿海作战问题。粟在讲话中指出:海军要逐渐加强海防作战,还要练习两栖作战。

  5月18日 写报告给毛泽东,提出:1.华东海军推进到定海、石浦地区。2.配给海军特种兵部队。

  6月1日 写报告给毛泽东主席和朱德、刘少奇副主席,报告今晨在大陈岛以北发现大批敌舰、飞机,及我之处理意见。毛泽东6月2日批示:“处理正确。”

  6月7日 就苏军总顾问华得鲁瑟夫斯基奉该国国防部委托,征询中国空军是否建设某部队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书面报告。

  6月12日 听取空军刘亚楼司令员汇报,指出:整个空军还有些未经过战斗锻炼的部队,今后可以2个师部队轮番作战。

  6月22日 向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写报告,针对台湾空军动向建议抽调一、两个空军师到浙东,并在路桥修临时机场,以适应当前斗争。

  同日 参加有各大区及某些省负责人参加的军委会议,研究大军区撤销后军区的划分问题。此后就重新划分军区继续进行了调查研究。

  6月25日 遵刘少奇副主席指示,向刘少奇及中共中央报告工作情况,并提出:今后应主要加强海、空军,而最近十年或十余年内尤以加强空军为主。

  6月29日 答复海军副司令方强请示的问题,指出:海岸炮阵地应强调隐蔽。

  7月8日 向中央军委上送了重新划分军区的两个初步方案。

  同日 因身体不好,遵照毛主席的批示,动身赴青岛休养。

  7月31日 为纪念八一建军节27周年,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文章。

  8月21日 由青岛动身于22日返抵北京。23日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书面报告,正式恢复工作。

  8月30日 在作战部上报的《关于山东设防部署及施工问题的报告》上批示:“成立长山要塞区司令部,统一指挥各岛”。

  9月9日―26日 参加以彭德怀为团长的军事代表团赴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参观原子弹爆炸演习。任军事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

  9月27日―28日 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毛泽东主席根据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于9月27日任命粟裕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10月5日 听取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韦国清等汇报工作情况。

  10月上旬 在总参谋部召开的队列、动员会议上讲话。

  10月8日 与刘伯承、贺龙一起,陪苏联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大将赴上海、青岛、广东等地参观访问,16日返京。

  10月18日 出席毛泽东召开的第一次国防委员会会议。

  10月19日 参加朱德主持的与苏安东诺夫所率代表团座谈会。

  10月22日 召集总部及总参各部会议,研究接收苏军在安东、旅大两地装备问题。28日军委第四次会议通过粟裕所拟的“接收安东装备的具体方案”。

  10月29日、11月9日 两次接见苏军副总顾问康德拉契也夫,指出中央军委供给顾问材料的规定并无不妥。

  10月31日 中共中央通知:粟裕任总参谋长。

  11月5日―6日 在中南海居仁堂召集各总部、各军兵种负责人会议,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军队建设计划的两个方案和十五年军队建设计划总指标。制订《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提出:“力求保证全军应以发展空军和国土防空力量为重点。陆军以发展炮兵、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为重点。海军以发展潜水艇和鱼雷快艇为重点”。

  11月9日 毛泽东主席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任命粟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11月16日 参加军委第十二次会议。会议确定1954年12月间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由粟裕向大会报告关于全军军区划分问题。

  11月24日 上午主持讨论增派越南顾问团的组织工作问题。下午听取空军汇报空军建设训练等问题。

  11月25日 听取铁道兵王震司令员汇报部队组织及任务情况。粟示:赶修铁道问题,主要是鹰厦及玉门。

  12月2日 与陈赓一起听取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副司令员徐德操汇报国防工程进展情况。

  同日 就华东作战问题发电报给华东军区许世友副司令、唐亮副政委,提出3点意见。

  12月3日 参加军委第十五次会议。会议决定“同意粟裕提出的接收旅大物资的分配原则”。12月6日―7日,主持研究接收旅大及相应部署调整问题。12月8日向中央军委上报了《关于接收旅大防卫区工作方案》的报告。

  12月8日 在作战部呈送的《对国防永备筑城建设计划的建议》上批示:明年之工事构筑必加入原子防御诸问题。

  12月8日―9日 根据中央军委11月8日会议决定,召集总部及大军区领导讨论大军区撤销及重新划分设置问题。14日,军委第十七次会议基本同意粟裕所提的全国军区划分第一方案。

  12月17日―19日 参加军委扩大会议,作《关于全国军区划分的几个初步方案》的报告。经会议讨论,一致同意粟裕提出的第一方案。

  12月22日 向中央军委呈送《在原子时代关于陆海空军军事建设方针的建议》。提出:建设一支比较强大的空军和防空力量,应成为全军建设的中心环节。建议目前海军建设应以鱼雷快艇、潜艇和水鱼雷轰炸机为重点。陆军加强坦克机械化部队的建设。加强有快速运动能力火炮的炮兵建设。 

  1955年 48岁 

  1月5日 听取总参三部部长李涛汇报。指示:原子战争时代,防原子空袭很重要,要有准备在战争时能继续工作,考虑建立第二线工作单位。

  1月11日 向中央军委呈送《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军队装备和物资保证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

  1月12日 听取驻苏使馆武官石侠、张瑛谈使馆武官工作情况。

  1月16日 总参复电浙东前指,同意18日开始攻击――江山岛。战斗发起后,粟裕多次指示前指:部队上岛后要利用地形设法固守;要加强防空,构筑工事;疏散隐蔽船只器材。防敌海空反扑。

  1月20日 听取情报部刘少文、张挺汇报后说:我们作为军人,军事政策应随时准备打。同日 为加强我军部队的战斗锻炼和为解放金门、台湾创造条件,写报告给中央军委,建议在漳州、晋江(青阳)、汕头修建二级机场,同时整修福州旧机场。

  1月28日 主持研究援外问题。2月3日向中央军委和周恩来总理作了书面报告,提出对×军援的三原则。

  1月29日 听取海军副司令方强汇报海军航空兵建设及作战问题。

  1月31日 主持听取旅大接收委员会汇报会议。

  2月2日 根据当天中央军委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3次召集各总部、各军兵种、各院校负责同志会议,研究本年度聘请苏军顾问、专家的数字,总数由366名削减到139名。

  2月5日 与海军副司令方强、空军副参谋长张廷发等商谈闽、粤机场和公路修建问题。

  2月25日 在全国第五次国防工程会议上讲话,着重指出国防建设中必须解决几个矛盾问题:1.既要隐蔽有生力量,又要发扬火力。2.既要坚固耐用以防原子着眼,又要节省经费。3.在兵力配置上既要适当疏散,又不能因此而削弱火力;既要防御周到,又不能分兵把口,并须留出相当的预备队。

  2月28日和3月3日、4日 召集空军、海军及总参、总后领导及华东军区副司令许世友及华东空军司令聂凤智讨论福建沿海对敌斗争问题。3月5日向中央军委上报福建沿海对敌军事部署的报告。

  3月1日 听取工程兵副司令徐德操汇报国防工程施工情况,指示工程构筑以坑道为主结合掘开式工事,便于保存有生力量。

  3月16日 参加军委第二十六次会议。会议决定由总参谋部研究拟订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工作职责条例。

  3月21日 为空军首届英模代表大会题词:“高度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而努力”。

  3月21日――31日 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23日在会上就第一个国家五年建设计划联系国防建设发言。指出: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对防御原子战争有所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4月4日 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七届五中全会。

  4月11日 就第五次全国人防工程会议情况写报告给中央军委,提出防原子工程构筑的原则及隐蔽和伪装问题。

  4月15日 主持研究海防部署调整。

  4月21日 召集会议研究沿海作战问题。

  4月27日 在第一次全军装备计划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依靠外援,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应该逐步做到自力更生。不但要研究自己的装备,而且还要研究敌人的装备。

  5月10日 就美机入侵安东事写报告给中央并报中央军委,提出今后我之对策。

  5月11日 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谈:福建机场竣工后,是否立即进驻部队?粟表示应即进驻部队。但须报军委批准。5月12日粟就福建进驻空军部队写报告给中央军委。5月19日毛泽东批示“照办”。6月3日彭德怀面示:空军进驻福建以7月中旬四大国首脑会议前后再去为宜。空军为此即行准备。6月11日毛泽东问准备组织空军入闽是谁决定的?这么大的问题,为什么中央部还未讨论,就决定了?虽主要责任不在粟裕,粟裕仍于7月11日向毛泽东写了检讨报告。毛泽东于8月6日批示:“我已于5月19日批示同意你们的意见,因此你们已无不事先请示责任;只有在后来决定具体部署时没有请示的责任”。

  5月20日 就苏海军司令提出的对我海军建设的意见,写报告给中央军委提出自己的意见。

  同日 主持研究成立防化兵部的问题。粟指出:化学兵组建是为了应付将来的战争。培养干部是全军中心的中心。

  6月13日 向福建前线发出战备工作指示。

  6月15日 在北京主持召开研究拟制作战计划的座谈会。强调拟制作战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计算各种可能,同时还要考虑国家的现实情况。

  6月20日―27日 去旅大参观接收苏军准备、基地及营房,并察看地形。

  6月29日 在中南海居仁堂听取中国赴越南军事代表团汇报越建军作战等问题。

  7月5日―30日 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7月15日、18日 军委第四十次会议决定:粟裕任辽东半岛方面军首长―司令部抗登陆演习副总导演。

  8月5日 就渤海湾及山东半岛设防问题,向中央军委提出建议报告:1.关于封锁老铁山水道和加强渤海海峡防务。2.建议修建胶(州湾)莱(州湾)通航运河问题。3.关于北战区海军舰队编组、辖区和修建小型快艇基地问题。4.关于组建第二个机械化师问题。5.关于旅大地区部署的调整问题。

  8月―9月 主持讨论研究各军兵种作战方案保障计划。

  9月8日―20日 赴天津、河北――带勘察地形。

  9月27日 下午2:30参加周恩来总理授予将军军衔的仪式。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并代表毛主席授予粟裕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在1603名将军中,粟裕名列首位。

  10月4日 写报告给中央军委:为适应国防的要求,建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山东再追加三条公路干线:1.潍县至莱阳;2.大汶口经临沂至云港;3.潍县至青岛。

  10月4日―11日 出席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

  10月17日 中央批准成立首脑地下工程建设委员会,粟裕任主任。

  10月29日―11月15日 去旅大参与主持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

  11月16日―12月6日 辽东半岛演习结束后,勘察渤海海峡、胶东半岛地形。

  12月26日 主持讨论老铁山水道设防问题。指示组织一个修建委员会,由海军负主要责任。

  12月31日 就11月至12月察看渤海海峡、胶东半岛地形所了解的情况、发现的问题、处理意见以及关于封锁老铁山水道和加强渤海海峡防务问题,经与沈阳、济南军区海军等方面研究后,向中央军委上送了两个报告。

  同日 拟制“1956年总参谋部应做的一些工作以及带全军性的一些主要问题向军委建议”。其中提到为加速国防工程的构筑,拟于1956年以全军步兵的三分之一(约30万人)参加是项工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