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后记
发布时间: 2009-12-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粟裕传》从编写筹措、资料准备到最后完成,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粟裕同志逝世后,在继续整理完成他的战争回忆录和选编他的军事文集的同时,朱楹就着手对粟裕有关资料的全面收集、采访工作,历经7年,为传记的编写作了必要的基础准备。这期间熊铮彦参与了部分资料的收集、采访和研究工作。1991年下半年起,温镜湖参加了传记的编写工作,与朱楹一起有计划地赴粟裕同志家乡、青少年时期活动的地方以及战争年代的主要作战指挥地域和工作过的单位作调研,采访了上百位和粟裕同志一起战斗、工作过的同志,并再次深入有关档案部门收集资料。

  1994年3月,《粟裕传》编写组正式成立,成员有:朱楹、温镜湖、熊铮彦、徐充4人,制订了《粟裕传》编写大纲及编写计划。经两年的重点补充采访、收集资料,1996年转入正式撰稿。当年,徐充因身体原因,其承担的任务逐步转出。传记组于当年先后吸收董保存、杜魁元参加编写工作。1997年下半年董保存因故不再参加传记组工作。最后承担撰稿直至完成的为朱楹、温镜湖、熊铮彦、杜魁元4人。朱楹撰写了第21—26章,温镜湖撰写了第1、8及11—20章,熊铮彦撰写了第2—5章,杜魁元撰写了第6、7、9、10章;最后由朱楹、熊铮彦负责统稿。

  徐充在前期资料的收集、采访中做了大量工作,并且作了许多资料的研究和传稿的试写。董保存在参加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也作了许多资料研究和试写工作。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央军委领导的关心,军委原副主席张震为《粟裕传》的编写作了批示,并题写了书名。本书还得到了军事科学院几届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得到了粟裕同志的夫人和战友楚青同志自始至终的支持与帮助,得到了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军事博物馆、有关军区、部队和粟裕同志老战友、老部下提供的珍贵资料和具体帮助。其中孙克骥、严振衡、姚旭和秦叔瑾、张剑等同志,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特别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谨表衷心感谢!在这里还要提到的是朱楹的夫人曾庆云同志,她不仅对朱楹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而且在本传资料的整理、文稿的抄录和校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如今她已不幸去世,我们谨以深深怀念之情,感激她对本传所作的贡献。

  《粟裕传》的编写和成书,不仅是我们传记组的愿望,而且是史学界特别是军事史学界和我军将士、粟裕研究者,粟裕的战友、部下多年的诚挚愿望。将这位把一生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并且创造了战争史上奇迹的军事家、战略家实事求是地向大家作一个介绍是我们的责任。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忠于史实,客观公正,对传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写足写够,对他的坎坷经历也不回避,按照历史本来面目秉笔直书,写出信史。由于我们所掌握的素材和本书的篇幅有限,本传记叙的仅是传主军事、政治生活的主要方面。本书可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粟裕传》编写组

  2000年4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