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
上午10时30分,何应钦内阁在总统府举行就职仪式,并召开首次政务会议。何应钦提出争取和平、革新军事、革新政治、安定民生四项施政方针。会议决定派张治中、邵力子、黄绍竑、章士钊、李蒸五人为和谈代表。
新内阁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调回国民党政府驻苏联大使傅秉常,出任外交部长。而邵力子在23日向新闻界透露,新政府有意派他赴莫斯科,“承替傅秉常的遗缺”。
这一动向声明,国民党政府在依靠美国援助的同时,也在调整外交政策,打出苏联牌,希望实现其“划江而治”的政治目的。
这天上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由唐县淑闾村出发,中午到达保定,受到冀中区党委领导的热烈欢迎。中午品尝了白洋淀的清蒸鲤鱼。饭后,毛主席等中央首长听取了区党委同志的工作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毛主席特别指出:“当前,恢复交通是件大事,准备发动京汉全线解放了的城乡地区全面动工,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京汉铁路恢复使用。这不仅是战争的需要,而且也是和平建设的需要。”
下午,毛泽东一行离开保定继续北上,经徐水、定兴、新城来到涿县过夜。
今天,全国妇代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揭幕。毛泽东为大会题词:“为增加生产,为争取民主权利而斗争”。董必武代表中共中央到会致词。民主人士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柳亚子及全国总工会代表许之桢等也到会致词祝贺。
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一、第三、第七纵队及炮兵旅,是日自皖中地区南下,攻克潜山,抵达滁县以西珠龙桥地区。同时,津浦铁路千里运输线上,连日运送大批民兵担架队及重炮装备南下。
同日,人民解放军陈赓部第三兵团约2万人由舒城南下,向练潭进攻,国民党军队退守安庆;双方在安庆以北集贤关发生激战。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191天。
3月25日
中共中央五大书记和其他领导同志,在叶剑英、滕代远的陪同下,今天由涿县乘火车向北平进发。火车是凌晨2时发出的。早晨到达清华园车站。接着,又换乘汽车前往颐和园,在益寿堂作短暂休息。下午,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乘汽车前往西苑机场,汽车经海淀镇、白石桥、紫竹院,于下午4时许到达西苑机场。
先期抵达北平的党政军领导迎上前去,工、农、青、妇各界代表满怀着喜悦和幸福之情迎接自己的领袖。毛、朱、刘、周、任走上前去与代表们一一握手。接着,毛与他的战友们来到民主人士的队列之中,这里有160多位民主人士,和平起义的傅作义将军也在其中。毛与他们一一握手互致问候。
下午5时,50门六○炮同时发射500枚照明弹,在隆隆的礼炮声中,阅兵开始。
毛登上第一辆吉普车,朱、刘、周、任等依次登车检阅部队。参加阅兵的还有林伯渠、彭真、林彪、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王稼祥、李立三、滕代远等人。
受阅部队由四野的3个步兵团、1个摩托化团、2个炮兵团、1个坦克营组成。四野参谋长刘亚楼任阅兵总指挥。受阅部队容装整齐,精神百倍,一面面战旗迎风飘扬,成排的高射炮、榴弹炮,显示出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力量。
毛主席乘坐的吉普车行进到“塔山英雄团”时,刘亚楼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个团在塔山保卫战中的英雄事迹,毛主席举起手向这些英勇的战士们深深敬礼。
军乐队奏起“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的乐曲,表达了广大战士和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阅兵完毕,中央首长在叶剑英的陪同下乘车前往位于北平西郊,距西直门20公里的香山居住,毛主席住进了掩映于古树翠竹之间的香山双清别墅,直到9月21日搬进中南海。
当晚,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毛主席和党中央胜利到达北平的消息。“中共中央委员会、人民解放军总部,昨日迁来北平,毛主席、朱总司令西苑阅兵,各界代表及民主人士均往欢迎”。
至此,香山就成为中共中央五大书记和中央机关及人民解放军总部进平后的最早驻地,成为指挥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解放全中国和筹建新中国的最高指挥部的所在地。
同日,新华通讯社总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迁至北平,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原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北平人民广播电台。
与此同时,在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迁离西柏坡后,留下做善后工作的干部在西柏坡村走家串户,检察机关撤离时返还群众生活财物、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对于机驻扎和撤离时损坏群众财物按价赔偿。
与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结下深厚感情的西柏坡人,突然有了一种空落和寂寥的感觉。他们深深怀恋中央领导和机关干部与他们同吃一锅饭、同住一顶屋檐下的那些日子。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190天。
3月26日
今天,中共中央通过广播电台通知南京政府,决定组成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为代表的中共和谈代表团。于4月1日起,在北平与南京方面的代表团举行谈判。
中共中央在通知中,再次重申八项条件是和谈的基础。并强调指出:八项条件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公意,只有在八项条件基础上建立的和平,才是真正的民主的和平。
同日,身在溪口的蒋介石在得知和谈消息的时候,正在为两天前发生的一则反叛事件恼火。当天,他接到了南京卫戍司令张耀明发来的急电。电报称:驻南京的四十五军九十七师师长王晏清率所部偷渡江防投向共军。(注:王晏清于3月24日率部在南京外围江宁镇起义。)
九十七师原是蒋介石的“御林军”,编制13000人,全部美国装备,是国民党的首都警卫师。师长王晏清是蒋经国亲自向父亲推选的少将师长,又一向被视为蒋家的“嫡系”。九十七师的倒戈,叫蒋介石始料不及。 25日,他召见国防部参谋总长顾祝同派来的宋希濂、关麟征两位密使,对他俩说:“你们回去告诉顾总长,警卫师倒戈的事不要声张,以防动摇军心。你们要告知部队,对和谈不要抱任何幻想,只有决战到底,党国乃至个人才有希望。”
而这天南京新任行政院长何应钦主持召开国防部整军会议。会议按照他新的施政纲领《整编军队》宗旨,将现有军队470万人缩编为400万人的方案,拿给军方摊牌。方案提出,陆军缩编工作,要撤销掉原若干虚有其名的番号。
这一《缩减》方案,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和平”伎俩。来自共产党八项条件的压力和来自监察、立法两院主张停止征兵征粮的呼声,使得何应钦上任伊始,就不得不打“整军”的牌。
军方自然不高兴,当日下午,何应钦赴孝陵卫对驻军官佐训话,宣布自下月起,军饷改发银元并调整待遇。
同一天晚17时,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电呈中央军委,提出原定4月13日发起渡江战役,因该日正值阴历十六,月光通宵,不易隐蔽,建议推迟两天行动。翌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189天。
3月27日
这一天,上海的《申报》在第一版头条显要位置,刊登4月1日在北平开始和平谈判消息的同时,还发表了一张《长江下游军事形势图》。
报人对版面的设计安排一向是极为讲究的。时下,在国民党当局新闻检察日益严峻之时,这样的设计无须附加任何评述,谁都能看得懂:在共产党大兵压境的状态下,败将求和,想以“和平”换一根救命稻草,岂不是玩笑?
将参加和谈的国民党政府代表章士钊这一天对记者说,“逼近江北桥头堡之战事,不至影响和谈之进行。”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立法委员则不无嘲讽地说,“如果和谈的结果能达成和平,那将是两千年历史上的第一件奇迹。”
和谈倒是未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而共产党人却完全有能力也有足够的信心,让两千年历史上的第一件奇迹在长江边上得以实现!
陆续进抵长江北岸的解放军渡江部队,在沿江中共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的配合下,对国民党的防御部署、地形、水情等进行全面的侦察。为接受三国时期曹操赤壁之战的教训,将北方来的部队在巢湖北部进行了多方面的水上作战训练,并积极筹集和修理船只,全力准备于下个月突破长江。
当然,谋和求生存的国民党,一天也未停止过备战。这一天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自汉口抵长沙与程潜商讨江南防务问题。白崇禧公开表露了他对时局的估计:“共军分途南下,进迫长江北岸,皖中鄂东均发生激战,于此吾人应认识和平绝不可辜致。目前局势艰危,已濒严重阶段……”
这两天,在南京、上海等地,国民党以CC为骨干的各种团体纷纷举行集会,以“全国和平促进会”、“国大代表上海联谊会”等名义,大肆叫嚷什么“国体不容改变”、“宪法修改必须依法定程序”、“无条件停止一切战斗行动”等等,以制造空气,企图在谈判前对中共施加压力,以求实现“划江而治”的目的。可惜,这只能是蚍蜉撼树。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188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