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
孙科辞职,继任人选尚未定夺,李宗仁又为和谈障碍大伤脑筋了。张治中与吴忠信仍在溪口停留,7天过去了,他们劝慰蒋介石出洋远行,一再受到老蒋的拒绝。蒋介石留在国内一天,与中共的和谈就难以进行。
这一天,从溪口传回消息说,蒋介石得知孙科下野的消息,情绪消沉,整日带着小孙子在山里游荡,即使回来,也是闭门谢客。李宗仁告诉侍从说,立即给张治中发报,叫张治中再次求见,劝蒋出洋……张治中毕竟在蒋介石身边侍从室做过第一处主任,很得蒋介石的赏识。这天,他再次晋见蒋介石,劝蒋“到国外去休养一段时间”。蒋介石又是火冒三丈:“你怎么老想劝我出国呢?我一定不出国!我不想亡命异国他乡!”并对张治中说:“你们转告李宗仁,我一家老小都在溪口,我就是死了也埋在溪口!”
如此一来,李宗仁劝蒋出洋的计划终告失败。
由于孙科内阁总辞职,政府已确定的5名和谈代表辞职了两位。班底刚刚搭好,就出了窟窿,这对于未来和谈不是一个好兆头。一个又一个难题摆在代总统的面前,这一天李宗仁与政府上层要员紧急磋商,彻夜长谈。
当天合众社自南京发出的电讯说,“李代总统决定在最短期内使新内阁得以组成,俾能在十五日提交立法院,要求同意。时间的因素非常重要,因为对中共和谈可能在十五日以后的任何时间开始。据称,行政院长的新人选,已仅限于何应钦及顾孟余两人。”
《大公报》自广州发回的专电称:广州行政院部会人员,虽未准备束装北返,但工作濒临停顿,大部分人员情绪不安。行政院内一片死寂,惶惶不可终日。
当日,中原人民解放军解放湖北麻城,华北野战军十九、二十兵团奉调山西,参加太原战役,东北野战军也派炮兵第一师开往太原前线。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06天。
3月10日
这天,张治中、吴忠信在溪口就李宗仁提名何应钦组阁问题,继续征求蒋介石的同意,得到首肯。鉴于当时何应钦不肯担当此任,蒋介石又写了一封致何应钦的亲笔信交张、吴带回。
是日,张治中、吴忠信自溪口返回南京,向李宗仁报告。李宗仁心中终于落下一块石头,遂提名何应钦出任行政院长。同时,李宗仁发布命令,撤销“戡乱建国动员委员会”。
立法院政治革新方案起草委员会提出如下建议:放弃《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登记豪门资产;限制私人银行发展;实行土地改革;停止征兵征粮;监院立院合作,促成廉洁风气;军人绝不干涉政治;核实军费开支;改革币制,稳定金融;力戒生活奢侈浮华与人心涣散。
然而,这一改革方案,对于一个腐败涣散、步步败退的政府来说,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了。
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教授们因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实行罢教,学生也以罢课相支持。是日,他们致电代总统李宗仁,指出,广州物价一日数涨,涨必数倍,要求加薪。次日,当局答应薪俸按照生活指数500倍借发。但是7天后的广州生活指数已超过1000倍,金圆券再度大幅贬值,教工生活陷入绝境。
国民党江防部队,继续对长江实行封锁,据军闻社当日发表的电讯说,海军总部为防范共军偷渡长江,指令江防舰队与陆军、空军密切配合,日夜派舰艇轮流巡逻,巡视长江各口岸,以增强沿江防务。
长江一线国统区如惊弓之鸟,而陕甘宁边区和中原解放区却乘胜扩展。新华社于本日发表电讯称,随着榆林、大荔地区的解放,陕甘宁边区解放区迅速扩大,于本月8日建立了榆林、大荔两个分区。中原解放区也于近日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饱受国民党统治之苦的中原人民,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05天。
3月11日
3月11日,星期五。张治中、吴忠信、顾祝同前往杭州晤何应钦,敦劝何“出任艰巨”,面交蒋介石亲笔信。蒋在信中说:“中正以为只要于革命前途有益,使旧属官兵有所依托,而不致散敌,以保全革命硕果之基础,则兄应毅然应命,更不必论职位之尊卑,与个人之得失。……望吾兄能以中正之意志为意志,承当此艰危的局势也。”何于是接受李宗仁的任命,但要求张治中负起和谈责任,张应允。
李宗仁的代表黄启汉在北平获知李宗仁任用蒋介石嫡系何应钦担任新的行政院长,致电李宗仁,指出:“当前和谈机会接近之际,行政院人选,各方甚注意,似宜令争取和谈顺利进行者为第一前提,尤为避免引起误会。”李宗仁复电解释说:何应钦出组新阁,“不特渠为一力主和平之人,且因其对黄埔系军人能加以控制,对于今后裁军工作即可望顺利进行。故实为现阶段一极为适应之人选。”
早春三月,冻土已开始消融,肥沃的东北大地上,春耕生产在土地改革运动的推动下,正热火朝天地在黑土地上展开一幅新图画。农民平分土地以后,东北行政委员会认为:经过1948年的生产运动,“广大农民勤劳致富的思想已初步树立,加以上年大部分地区普遍丰收,这就打下了1949年扩大再生产的思想与物质基础。”
于是,东北行政委员会在这天颁布1949年农业生产建设计划。计划规定农业增产的任务是:以平常年景为基础,增产13%、增产1769195吨。增产的基本方针是:应以精耕细作、发展水利、提高产量为主,以奖励开荒放大耕地面积为辅。
又一批民主人士陈叔通、柳亚子、马寅初、郑振铎、黄禺等一行20余人,安全抵达华东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山东军区、山东省人民政府等于当日联合设宴招待,并举行欢迎晚会。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在晚会上致词表示欢迎和慰问。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04天。
3月12日
李宗仁提名何应钦出任行政院长一案提交立法院临时会议审议,投票以209票赞成,30票反对,获得通过,当日即由李宗仁以代总统明令发表。这一天,也正好是何应钦60岁生日。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总统下野,政府内阁总辞职,国民党的官位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不值钱。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官员辞职之风日盛。此时的何应钦身在杭州正度过他60寿辰。花甲之年的何应钦深知局面不可收拾,受命行政院长必是凶多吉少。他不想干。
白崇禧、张治中、顾祝同、吴忠信受李宗仁之托,于前一天来杭,劝他从命出驾。说起来,政府元首位置实在诱人,但等待他的危机也实在可怕。行武中人毕竟有献身的准备,何应钦终于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犹豫不决的一天,他无可奈何答应出山。
这一天的长沙水面上,军舰依旧穿梭游弋,江防部队枕戈待旦。国统区各地征兵征粮,鸡飞狗跳,南方城市的物价一日数涨。立法、监察两院虽一再呼吁革新政治,停止征兵征粮,国防部和地方当局则各行其是,各自为政,无视两院的空头呼吁。
与中共“和平谈判”是国民党手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谁都明白,共产党人已打下了半壁江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谓横扫千钧如卷席。“划江而治”的梦想,也只能是自欺欺人。
那么,等待着这位何院长的命运,会是什么?当日《申报》头版头条位置,以大字标题写着:《何应钦明入京组阁》。
人民解放军给他的见面礼是:在这天解放了河南省南部正阳县城。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03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