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一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
发布时间: 2009-12-14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4
  字体:(     ) 关闭窗口

  1月20日

  当我们翻开人民解放战争的史料,在1949年1月20日这一天,我们看到是这样一段令人为之振奋的史实:赢得淮海战役完全胜利的人民解放军正乘胜向江淮地区进军。20日晨,一举解放津浦路南段军事重镇、皖北商业中心蚌埠。1月21日安徽省会合肥宣告解放。国民党军九十六军一百四十一师等部均不战向南逃窜。

  国民党政府岌岌可危。南京、上海人心惶惶。而当晚9时,坐镇汉口的白崇禧召集的时局会议正在进行。目的是出台一个和谈运动,以期达到排蒋求和。当白崇禧正准备通过一份和平通电,打算翌日发表时,南京方面密电到,证实蒋明日下野。这使白崇禧喜出望外。其实,无论是蒋垂头丧气,还是白喜出望外,对国民党政府来说都已无济于事。

  在人民解放军的隆隆脚步声中,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感到的是信心和力量。今天,他的亲笔致函飞向了大洋彼岸。在给美国致公党主席司徒美堂先生和新加坡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信中写道:“中国人民解放斗争日益接近全国胜利,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团结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的力量,实现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实为当务之急。至盼先生摒挡公务,早日回国,莅临解放区参加会议”。此时毛泽东的眼里已经看到新中国的美好明天。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54天。

  1月21日

  今天,南京国民党军政高级人员100多人齐集蒋介石官邸,蒋介石总统“引退”仪式便在这隆重而阴郁的气氛中开始了。台上,蒋介石用他那晦涩而无限悲伤的声调宣布:“目前,军事、政治、财政、外交皆濒于绝境”,“我个人非隐退不可,让德邻兄依法执行总统职权,与中共进行和谈”。李宗仁副总统临危受命,当上了国民党政府的代总统。蒋介石的第三次“下野”便这样写进了国民党政府和他个人的历史中。

  国民党《中央日报》第二天是这样记载这段历史的:“蒋总统赴杭转奉化促成和平,实现解除人民痛苦,由李副总统代行职权。”

  蒋介石并不甘心就这样“下野”,这天上午,他命国防部长徐永昌携他的亲笔信,前往北平对傅作义“予以劝勉”。他告诉傅作义:“我虽然下野,政治形势与中共并无什么变化。”企图阻止北平的和平解放。

  几乎与蒋总统“引退”仪式进行的同时,中南海勤政殿里的较量也到了拔弩相见的地步:当王克俊宣读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傅作义做完部署后,蒋介石的嫡系六兵团司令石觉、十三兵团司令李文扬言抗拒,幸亏傅作义对此早有预料,北平和平解决的计划得以顺利进行。待蒋介石的手谕传到傅作义手上时,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已经公开发布了。

  三天后,李文、石觉等少数军官在东单临时机场乘飞机南逃,北平解放的最后障碍自动消除。

  下午4点10分,“引退”仪式后的蒋介石,坐上他的“美龄号”专机,在南京上空绕旋一周,告别了他的总统府。这一走,蒋介石就再也没有回过南京。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53天。

  1月22日

  蒋介石“引退”了,一向闲散的李宗仁副总统临危受命,一夜间成了“日理万机”的国家元首。

  李宗仁在南京总统府办理的第一件公务就是发表文告,宣布就任,表明愿在中共八项和平条件基础上进行国共和谈。

  这一天正好是星期六,李代总统利用周末一面派人拜访,一面致函致电,试图通过对各民主人士的真诚求助,达到由第三方面人士给中共施加压力,促成停战和谈的目的。

  只可惜李宗仁这一举措,已为时晚矣。早已到达解放区的55位民主人士李济深、沈钧儒等正是在这一天联合发表了《我们对时局的意见》,一针见血地戳穿了“蒋美所策动的虚伪的和平攻势”,坚决地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将革命进行到底。李宗仁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不无感慨地说到:“这时中共之胜利,已成定局。这些民主人士也就无心再来烧国民党的冷灶了”。

  腊月的北平,天气还很寒冷,但中山公园水榭里却热气腾腾。五六十位中外记者,聚集一堂,座无虚席,等待着华北“剿总”司令部关于北平问题的最后决定。下午6时30分,傅作义总部政工处副处长阎又文正式宣布北平和平协议和傅作义总司令的文告。至此,在中国共产党和傅作义之间秘密进行的北平和谈结果正式公诸于世。

  这天,华北“剿总”驻归绥指挥所主任兼绥远省政府主席董其武从广播里听到傅作义与中共达成和平解放北平的消息,立即飞到北平与傅作义会晤,表示愿顺民意,着手准备“绥远起义”。

  这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把红色箭头划到了安徽来安、舒城两县城。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52天。

  1月23日

  55年前我国著名的漫画家华君武先生的一幅漫画,刊登在1949年1月28日的《东北日报》上。它以“前台后台”为题揭露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假和谈的阴谋。

  在《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叙述了他当时对蒋介石的反感和无奈:“民国三十八年一月中旬,共军已席卷江北。中共大军百余万饮马长江,南京已微闻炮声”。表面上退居奉化老家的蒋介石“把我作为挡箭牌,而他在幕后事事操纵,必要时又东山再起。”

  其实在与共产党和谈的问题上,李宗仁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面对人民解放军大军压境,国共和谈无疑是阻止共军渡江进程、给国军以喘息之机的高招。加上桂系与蒋系矛盾的日益公开化,李宗仁便想借此确保长江以南的统治,实现“划江而治”,取蒋而代之。他一面与共产党积极谈判,一面在长江沿线积极设防。

  李代总统22日派往上海邀请民主人士的代表甘介侯,今天有了回音,称:“沪政治空气浓厚,和平前途绝对乐观。”李宗仁心里似乎有些底了。

  今天,李宗仁签发两条手令,开始笼络军心、民心。他命行政院长孙科,自国库提款,犒赏三军;又命参谋总长顾祝同,立即释放张学良、杨虎城。

  然而李宗仁的两道手令却在瞬间化为泡影。国库早已被蒋介石暗地里转移一空,价值5亿美元的国家财产已运往台湾,代总统此时竟一文不名,释放张、杨二人,也因蒋介石背地里一句话而落空。致使杨虎城在重庆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张学良被终身软禁台湾。

  两道手令如同废纸,李宗仁只好拿着蒋介石给他留下的印钞机,大量生产“金圆券”了。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51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