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
这次战争对中国军方的震动很大。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在他的回忆录里,专门就写了一小节,标题就叫“海湾警钟”。
他在回忆录里说:“很多同志提出,从海湾战争看,电子装备建设是我军作战的薄弱环节,急需加强,这是事实。”于是,刘华清决定召开一次电子装备座谈会,专门议一议。在会上,刘华清说:“海湾战争后,有人担心在未来战争中,初期敌方也会把我所有的电子装备压制住,我们没有办法抗击,没有办法作战,好像瞎子、聋子、哑巴。这个问题很值得注意。我曾多次讲过,究竟哪里有敌人不知道,来了什么敌人不知道,来了多少敌人不知道,你怎么下决心?派什么部队,怎么去反击敌人?那就没法指挥作战了。因此,电子装备即使不能全部,也要部分保证看得见、听得着、联得上,能有效地组织指挥反击敌人,起码要达到这个要求,如果能全面一点就更好。”
刘华清说,他在海湾战争期间,天天看战况报告,研究战事,预测战争结局。而且在以后不同场合,他都结合海湾战争的情况,反复强调加强国防建设和科技强军的紧迫性。在军事科学院,刘华清对从事战争研究的人员说:“我认为,美国整伊拉克可以,整中国不行。……美国人怕持久战,时间拖得越长就越被动。美国怕死人,人死多了就紧张,甚至影响他们的战略决策。我们对付美国人的办法是很多的。”
在1993年6月军委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刘华清发了言。在回忆录里,刘华清介绍了自己当时的主要观点。他说,“现在,我们强调战略上防御,在战略指导上突出了三点,一是威慑,二是慎战,三是自卫。”
谈到威慑时,刘华清在回忆录里写道:“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在突发情况面前,我们要通过必要的力量显示出威慑手段,与政治、外交斗争巧妙结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遏制战争的爆发。”
对于“慎战”,刘华清说:“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基础还薄弱,要继续加速建设,大仗除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打,能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的,尽量不诉诸武力,防止某些矛盾激化对我经济建设大局造成冲击。现在有些问题,如果单纯从国家领土主权来考虑,马上就该用兵;但动起手来,从战略上看,不利于国家发展。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使用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