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三、调整整顿国防工业
发布时间: 2009-10-10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0-10
  字体:(     ) 关闭窗口

  到1959年,中国国防工业(指航空工业、兵器工业、无线电工业、造船工业)已初具一定规模,初步建成了生产当时比较先进的常规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并累计仿制生产了苏式军用飞机、战斗舰艇、坦克车辆和各种火炮等100多种武器装备。但是,在5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大跃进”的影响,一些军工企业出现了片面追求产值、数量,忽视军工产品质量和工程建设质量的倾向。针对当时国防工业存在的问题,中央军委成立了以贺龙为主任的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工委),决定组织有关部门,采取坚决措施,迅速扭转国防工业的局面。罗瑞卿是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他把辅佐贺龙元帅领导管理国防工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1960年初,罗瑞卿和萧华视察了重庆、成都地区的国防工业,对成都飞机制造厂和飞机发动机厂工程建设质量不好,提出了严肃批评。罗瑞卿说:“以前我对贺帅指出的这两个厂的工程建设质量问题,以为是老帅要求严格,还是半信半疑。到了工厂实地一看,头发都要竖起来了,工程质量搞得太糟了,新建的18万平方米的大厂房,都要拆掉重建。”随后国家计委、国家建委、一机部(主管军工和民用机械的工业部)和建工部,按照贺龙、罗瑞卿的建议,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成都、绵阳、西安等地军工企业的建设工程质量,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向中共中央上报了《关于成都飞机厂和发动机厂工程质量问题的检查报告》,提出了返修、加固、改造的处理意见。此后,罗瑞卿多次到这两厂检查落实措施,直到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为止。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撤回全部在华专家,撕毁所有合同和技术合作项目,其中包括国防工业系统的专家500多人,重大研制项目数十项,新材料150余种。苏联政府这一行径给中国国防工业的科研和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1960年8月5日至8日,国防工委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会议由贺龙、聂荣臻、罗瑞卿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刘伯承、罗荣桓、薄一波、谭政以及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建委、一机部、冶金部、化工部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会议分析了国防工业的形势。当时,国防工业有一批新厂正在建设,正在研究试制原子弹和几种导弹、飞机、舰艇,以及雷达、鱼雷、战术火箭、自动化防空体系等。研制生产这些武器装备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原拟从苏联进口,现在人家不给了,只能靠自己。会议提出,我们要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从产品设计、试制和生产,到原材料供应,都要立足国内。为了将有限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会议决定缩短基本建设战线。8月28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会议《关于当前形势下国防工业建设几个问题的报告》。这次会议和中共中央的批示,极大地鼓舞了国防工业战线广大干部和职工战胜困难,坚持自力更生道路发展我国国防工业的决心和信心。

  1960年10月,贺龙、罗瑞卿率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朝鲜。回国后,于11月视察了哈尔滨、沈阳地区的军工厂,并在哈尔滨、沈阳分别召开了军工厂领导干部会议。贺龙、罗瑞卿对东北地区几个主要飞机和发动机工厂盲目追求产值、搞快速试制,发生严重质量事故,导致三年来没有交付一架合格的飞机和发动机的问题,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们指出,整顿军工产品质量,靠修修补补不行,必须和过去的一套错误做法“一刀两断”,一丝不苟地重新来做,并决定召开一次国防工业规模较大的会议,使那些至今还不重视军工产品质量的干部猛醒过来。

  1960年11月25日至1961年1月7日,国防工委在北京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整顿军工产品质量。会议由贺龙主持。出席者有聂荣臻、罗瑞卿、国防科委副主任陈赓、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和国防工业部、局、企业三级领导干部,国家有关部委,军委有关总部,各军兵种和各省、市、自治区主管军工的负责干部,共计600余人。到会单位之多,人员之广,代表规格之高,在国防工业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对与会代表是很大震动。罗瑞卿在大会开始时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国防工业中存在的问题相当多,相当严重,概括起来说,就是两句话:新的没上去,老的又丢了。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检查工作,总结经验,接受教训,使国防工业迅速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会议刚刚结束,罗瑞卿又于1961年1月上旬至2月上旬视察了昆明、成都、重庆、武汉和西安地区的20多个军工企业,检查他们贯彻会议精神、开展整风的情况。回京以后,于2月12日在国防工委党组扩大会议上作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汇报发言。他针对各军工厂正在开展整风运动的情况,提出:整风要从各厂的实际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准;基本建设工程,要防止盲目追求高标准,可以利用的建筑都不要拆除;军工厂在保证完成军品任务的前提下,有余力要积极、合理地安排民品生产。此外,他还对新产品研究试制、企业管理、原材料协作、职工生活和驻厂军代表工作等,提出了改进的要求和建议。罗瑞卿此行解决了整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了整风的健康发展。至1961年10月,通过质量整风,国防工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科研工作呈现上升趋势,企业生产和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1961年6月10日,罗瑞卿与贺龙、聂荣臻主持召开由军委有关总部、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部门以及军兵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讨论缩短国防工业战线和调整国防科研机构的问题,决定国防工业要适当压缩,要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合理安排尖端与常规武器装备的生产,搞好内外部的协作。8月,罗瑞卿在国防尖端五人小组《关于国防工业基本建设完成情况和调整方案的报告》上批示: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近期的调整原则是,确保“两弹一机”(即原子弹、导弹和超音速歼击机)所需最主要的骨干项目和必需的配套工程,停建和推迟建设条件较差的项目。按照罗瑞卿这一指示,国防尖端五人小组和国防工业、国防科研部门对基本建设计划,作了较大调整。

  1961年7月18日至8月14日,罗瑞卿与贺龙、聂荣臻一起主持召开国防工委北戴河工作会议,研究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国防工业生产建设战线的问题。罗瑞卿在会议闭幕时作了总结讲话,提出:对国防工业的科研、生产、基本建设,需要作四方面调整:第一,原来设想的国防工业“三、五、八”的步骤(三年开始突破尖端,五年形成大概体系,八年建成独立完整国防工业体系),需要推迟三年或更长一些时间,而且在内容上也需加以调整,服从全国一盘棋。第二,缩短生产战线,妥善安排尖端与常规装备的生产。今后几年内,要把常规装备作为生产的重点,尖端主要是突破技术关和建立试生产基地。导弹生产,今明两年只安排两种,一种试制,一种仿制,其余通通都停下来。航空工业在两三年以内,以零备件生产为主,适当照顾新飞机试制,新机只搞歼6、直5两个机种的优质过关和自行设计的初教6飞机的定型生产。科研、生产都要缩短战线,什么都搞不可能,欲速则不达,想快反而慢。第三,要缩短基本建设战线,集中力量于最急需重点项目的收尾工程和填平补齐的项目上。第四,要积极整顿企业,全面贯彻“工业宪法”六十条。这次会议还对两年生产建设计划、精简15万职工,以及原材料、协作配套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具体安排。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