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三月一日至十五日
发布时间: 2009-09-12    作者:陈虎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09-12
  字体:(     ) 关闭窗口

  3月6日

  55年前的今天是星期日,农历节气惊蛰。有谚语说道“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的确,南京近几天充满着和谈的曲调,而溪口蒋介石的老家里,每日络绎不绝往返的电文却唱的是战争的旧曲。此时的老蒋不过是利用李宗仁拼命鼓吹和平,争取3~6个月的时间,以完成他扩军补充新兵250万,以实现其编组400个师的计划。两个月来,下野的总司令幕后操纵,把已被解放军歼灭的一些国军,特别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恢复起来,这些部队的军长师长大部分已经重新派定。

  国防部奉蒋之命,成立了12个编练司令部,正积极补训备战;美国的军火也继续运送给国民党政府。

  蒋介石每天都在发号施令,审定和操纵着长江防御的作战部署,在所谓“备战以求和”的号令下,国防部对军队不断进行战争动员。

  当天,新华社发表短评《注意国民党反动派部署新战争的阴谋》,揭露蒋介石集团以“和平”为掩护,而加紧扩军备战。其实,自蒋介石元旦发表“和平文告”以来,不仅军队在扩张,警察、宪兵的镇压活动也更加猖獗。两个多月来,乱捕乱杀现象时有发生,查封新闻机构也屡见不鲜。

  半月前,上海军警机关竟以“恐怖暴动”之罪名,逮捕了国大代表、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王葆真。

  民革主席李济深得悉,迅速致函黄启汉,请其转告李宗仁饬上海军警机关将被捕之民革上海地区负责人王葆真迅予释放。信中说,“当以取信于国人之时,尚有此违反人民意志之行动,闻之不胜愤慨。望即电知宗仁兄即饬上海军警机关予以释放”。黄将李函急电李宗仁,当日李宗仁派人去上海调查,不久王葆真果然被释放。

  因此,有评论说,不是迫于共产党泰山压顶的政治、军事压力,李济深又不失时机地打出一张和平牌,被捕的王葆真是绝不会被释放的。况且,国民党对政治犯从来都不会开恩。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09天。

  3月7日

  两天前,在国民党立法院全体委员的院会上,许多委员发表质询和攻击孙科的言论。与会百余人签名致函行政院长孙科,要求他“光荣辞职”。

  按照预定程序,明天,即3月8日,星期二,孙科将率政府内阁成员,向立法院做施政报告,而后立法院委员们将向孙科提出施政质询。质询的内容将包括:(1)行政院擅自决定南迁广州,造成政务紊乱;(2)监察院对政府内阁若干部委官员贪污渎职的调查;(3)孙科与上海女明星蓝妮的关系。因为孙科曾下令将政府查封的“逆产”擅自发还蓝妮。

  迫于内外政治压力,孙科不顾次日将要向立法院作施政报告的法定程序,当晚即向李宗仁提出辞呈。李宗仁当即与正在溪口的张治中、吴忠信通气,提出几个继任人选,特别侧重于何应钦,让张、吴二人与蒋介石相商。蒋介石认为,何应钦不便当行政院长,而应以“整饬军事为重”,提出让何应钦任副院长兼国防部长。

  而这一天立法院院会上,委员们一致要求政府:迅速停止征兵征粮,并敦促行政院尽快迁回南京办公,革新政务。出席委员百余人,对政治革新问题展开讨论,并推定人选起草政治革新方案。

  政治危机笼罩着总统府,李宗仁接到消息说,政府内阁也可能发生总辞职,行政院在这一天已经陷入瘫痪。这使得刚刚对和谈问题稍事松了一口气的代总统,愁云又上眉头。

  同日,国民党空军第一大队王玉珂、刘继广、禹庆云等驾驶一架蚊式轰炸机起义,自上海飞抵石家庄。与此同时,空军第十大队唐宛体、李学冕、彭树新自汉口驾驶C—47运输机起义,飞抵内蒙古赤峰。

  同日,兼任人民解放军东北航空学校校长的刘亚楼向毛泽东建议,请党中央听取他们关于培养航空技术人才情况的汇报。而此时的党中央正酝酿着创建人民空军。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08天。

  3月8日

  春意盎然的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仍在这里进行。这天,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根据刘亚楼的建议,听取了东北航空学校副校长常乾坤关于为创建人民空军培养航空技术人员情况的汇报。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详细询问了从陆军选调的飞行学员和地勤、保障技术人员的学习训练情况。他们对航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培养出500多名飞行、领航、通信、机械等各类技术人员的成绩非常赞许。

  9天后,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航空局,负责领导中国人民的航空事业。7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人民空军。

  这天上午11时,北平太和殿前,2万多名各届妇女欢聚在这里,以盛大集会欢庆解放后的第一个“三八”国际妇女劳动节。

  主席台上悬挂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汉白玉围栏上飘扬着鲜艳的红旗。各届妇女代表在大会上尽情抒发她们获得劳动权利和平等权利的喜悦,呼吁全国的妇女团结起来,拥护共产党,努力参加生产,为解放新中国、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而南京总统府却笼罩在政治危机的气氛中。下午立法院会议上,孙科提出辞职,行政院政务委员们也一致提出总辞职,敦促李代总统迅速另组内阁。

  《申报》报道这一消息时的措辞是:《低气压下孙阁总辞职,继任人选在张罗中》。

  对此,新华社评论指出:“孙科承认在和平以及征兵征粮、军费开支、物价飞涨等问题上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自己有罪,但又不领罪受罚”。“南京政府并不因孙阁总辞职而减少反动性质”。

  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于内阁总辞职之同时,视察长江防务,南京城晚11时起实行宵禁。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07天。

  3月9日

  孙科辞职,继任人选尚未定夺,李宗仁又为和谈障碍大伤脑筋了。张治中与吴忠信仍在溪口停留,7天过去了,他们劝慰蒋介石出洋远行,一再受到老蒋的拒绝。蒋介石留在国内一天,与中共的和谈就难以进行。

  这一天,从溪口传回消息说,蒋介石得知孙科下野的消息,情绪消沉,整日带着小孙子在山里游荡,即使回来,也是闭门谢客。李宗仁告诉侍从说,立即给张治中发报,叫张治中再次求见,劝蒋出洋……张治中毕竟在蒋介石身边侍从室做过第一处主任,很得蒋介石的赏识。这天,他再次晋见蒋介石,劝蒋“到国外去休养一段时间”。蒋介石又是火冒三丈:“你怎么老想劝我出国呢?我一定不出国!我不想亡命异国他乡!”并对张治中说:“你们转告李宗仁,我一家老小都在溪口,我就是死了也埋在溪口!”

  如此一来,李宗仁劝蒋出洋的计划终告失败。

  由于孙科内阁总辞职,政府已确定的5名和谈代表辞职了两位。班底刚刚搭好,就出了窟窿,这对于未来和谈不是一个好兆头。一个又一个难题摆在代总统的面前,这一天李宗仁与政府上层要员紧急磋商,彻夜长谈。

  当天合众社自南京发出的电讯说,“李代总统决定在最短期内使新内阁得以组成,俾能在十五日提交立法院,要求同意。时间的因素非常重要,因为对中共和谈可能在十五日以后的任何时间开始。据称,行政院长的新人选,已仅限于何应钦及顾孟余两人。”

  《大公报》自广州发回的专电称:广州行政院部会人员,虽未准备束装北返,但工作濒临停顿,大部分人员情绪不安。行政院内一片死寂,惶惶不可终日。

  当日,中原人民解放军解放湖北麻城,华北野战军十九、二十兵团奉调山西,参加太原战役,东北野战军也派炮兵第一师开往太原前线。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06天。

  3月10日

  这天,张治中、吴忠信在溪口就李宗仁提名何应钦组阁问题,继续征求蒋介石的同意,得到首肯。鉴于当时何应钦不肯担当此任,蒋介石又写了一封致何应钦的亲笔信交张、吴带回。

  是日,张治中、吴忠信自溪口返回南京,向李宗仁报告。李宗仁心中终于落下一块石头,遂提名何应钦出任行政院长。同时,李宗仁发布命令,撤销“戡乱建国动员委员会”。

  立法院政治革新方案起草委员会提出如下建议:放弃《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登记豪门资产;限制私人银行发展;实行土地改革;停止征兵征粮;监院立院合作,促成廉洁风气;军人绝不干涉政治;核实军费开支;改革币制,稳定金融;力戒生活奢侈浮华与人心涣散。

  然而,这一改革方案,对于一个腐败涣散、步步败退的政府来说,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了。

  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教授们因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实行罢教,学生也以罢课相支持。是日,他们致电代总统李宗仁,指出,广州物价一日数涨,涨必数倍,要求加薪。次日,当局答应薪俸按照生活指数500倍借发。但是7天后的广州生活指数已超过1000倍,金圆券再度大幅贬值,教工生活陷入绝境。

  国民党江防部队,继续对长江实行封锁,据军闻社当日发表的电讯说,海军总部为防范共军偷渡长江,指令江防舰队与陆军、空军密切配合,日夜派舰艇轮流巡逻,巡视长江各口岸,以增强沿江防务。

  长江一线国统区如惊弓之鸟,而陕甘宁边区和中原解放区却乘胜扩展。新华社于本日发表电讯称,随着榆林、大荔地区的解放,陕甘宁边区解放区迅速扩大,于本月8日建立了榆林、大荔两个分区。中原解放区也于近日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饱受国民党统治之苦的中原人民,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05天。

  3月11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