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彭德怀被红卫兵押往北京
发布时间: 2009-09-10    作者:沈国凡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09-10
  字体:(     ) 关闭窗口

  彭德怀在离开北京去西南大三线之前,心中总惦记着一个人,可是这个人一直都没有见到,这使他心中很是不安,他想在自己离开之前,一定要想法与他见上一面。

  这个人便是周恩来。

  彭德怀清楚地记得,在他将要离开北京的一个早晨,他再次向总理办公室挂电话,结果仍然是总理太忙,不在家。

  放下电话,彭德怀叹了口气:"唉,总理实在是太忙了,而我却闲待了六年,真是惭愧呀!"

  彭德怀不愿再去打搅周恩来了,忙着打点行装,奔赴大三线。

  这天午饭刚过,彭德怀挂甲屯屋子里的电话铃响了。

  他拿起话筒,不觉一下子愣住了。由于激动,拿话筒的手微微地有些颤抖:"哦,总理!"

  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没有忘记彭德怀,约他到中南海的家里相见。

  彭德怀一阵高兴,可是接着又有些为难起来,因为司机这时刚巧外出,无人开车。

  彭德怀只好向周恩来回话:"总理,改日我再拜访你。"

  周恩来问道:"彭大将军,这是为什么?"

  彭德怀:"因为我的车驮不动了。"

  周恩来听后在电话的那头笑了起来:"你在家等着,一会儿,我的车来驮你,这次我可是舍车保帅啰!"

  周恩来总理时刻都关心着彭德怀,同时也关心着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因此在彭德怀即将赴任的前夕,专门抽出时间来与彭德怀单独会谈。

  彭德怀还未钻出汽车,周恩来夫妇已快步地走了过来。

  周恩来亲自为彭德怀打开车门。

  彭德怀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总理……"

  彭德怀的眼里盈满了泪花。

  是呀,整整六年了,他在北宋时期爱国名将杨六郎挂甲归田的地方读书、种田,"反省"自己,除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挂甲屯的乡亲们之外,有谁曾这样关心过自己!

  周恩来紧紧握住彭德怀的手:"欢迎,欢迎,你这位彭大将军终于'出山'了!"

  两位老战友手拉着手,走进了周恩来家的会客室。

  邓颖超为他们各自泡了一杯茶。

  周恩来笑着说:"老彭呀,我们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彭德怀张开厚厚的嘴唇笑了:"我就喜欢这样哩。"

  周恩来看着彭德怀鬓边的白发,关心地问:"老彭,你现在身体怎么样?三线建设是个牵涉到全局性的大战役,你去的可是'前线'哟,就像当年抗美援朝一样,那是十分辛苦的,可得有个好身体才行。这样吧,回头我让杨尚昆同志安排一下,在你出发离京之前,到医院做一次全面的体检。"

  彭德怀被周恩来的关怀感动了:"总理,你们忙了六年,我却整整休息了六年,这心真不是个滋味呀!"

  周恩来说:"老彭,现在我们又一起工作了,我感到很高兴,主席更高兴。因为三线建设特别是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目前国际形势下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不好,主席睡不着觉呀!前面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你去做,相信我们的彭大将军一定能在这个与帝国主义争时间、抢速度的战斗中,为人民再立新功!"

  彭德怀简要地向周恩来夫妇谈了毛泽东让他"出山"时的情况,然后说:"主席说得对,不能分手分到底,要顾全大局,要讲团结。我想通了,个人的事情先搁在一边,相信历史会给一个公正的评价,我现在就想能尽快地工作。"

  周恩来说:"对对对,我们一同创建了一个新中国,但要把她建设好,还是得同心同德地努力啊!三线建设主席十分重视,特别是攀枝花钢铁基地,那是在荒无人烟的金沙江畔建一座现代化的钢都,你去后是大有作为的。"

  两位老战友就这么随便地闲聊着,邓颖超不时地过来给他俩倒水。

  在这浓浓的友情中,彭德怀感到一种出征前的温暖和激励。

  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就这么过去了。

  彭德怀看看手表,急忙站起来,与周恩来握手再见:"总理,我该走了。"

  周恩来紧捏着彭德怀的手:"好,后会有期!"

  谁能想到,这竟是这一对老战友最后的一次握手!

  三线建设的序幕刚刚拉开,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只得花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处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事情。

  这天中午,他刚从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回到西花厅的家里,红色电话机上的铃声就急促地响了起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