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彭德怀:煤炭要先行!
发布时间: 2009-09-10    作者:沈国凡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09-10
  字体:(     ) 关闭窗口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就曾同朱德、左权一起筹建太行山八路军总部的兵工厂,他们克服困难,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为前线造枪和子弹,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代军事工业。1952年,彭德怀开始负责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同时也接任了兵工委员会主任的职务。彭德怀虚心向专家学习兵工知识,深入工厂,深入基层,为着富国强兵忘我地工作,使自己从一名军事家,变成了一名全国兵工工业的合格领导者。在此七年多的时间里,我国兵工生产从原料到成品,他都是亲自参加会议听取意见,做出计划,然后付诸实施,使我国的兵工生产由常规逐渐走向尖端。就在庐山会议前不久,他还专门主持军工会议,研究在西安和成都建设我国自己的飞机工厂的计划。

  彭德怀对于军工生产是内行的,所以,当他得知要在攀枝花建设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时,除了铁矿之外,他首先考虑到的就是能源,其中最主要的能源就是煤炭。从地质勘探的情况来看,光靠宝鼎开采的煤是不够未来攀枝花钢铁厂的需要的,必须在西南大三线寻找新的煤源。

  早在1964年7月,国务院在四川西昌召开规划论证会议,会上决定对六盘水已探明的煤矿进行开采,并迅速在贵州的六盘水成立了"六盘水煤矿建设指挥部"。

  在三线建委的有关会议上,彭德怀一再强调说:"我们搞三线就是为了备战,打仗就得有钢铁,战争打的就是钢铁!要建钢铁厂,能源要跟上,关键是煤炭,煤炭要先行!"

  几天后,彭德怀来到云贵高原上的六盘水三线建设工地视察。

  这是红军长征时经过的地方,看着郁郁葱葱的高山,层层叠叠的梯田,听着袅袅炊烟中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欢奏的悠悠笛声,回想当年率领红军在这里与敌人进行的浴血奋战,他十分感慨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真是青山绿水,换了人间啊!"

  没有经过苦难的人,不会理解幸福的宝贵,经历过血与火的元帅,旧地重游,更加怀念那些为此献出了一腔热血的战友。

  天空不知什么时候飘起了细雨,汽车在崎岖的山路缓慢地向前行驶。

  突然,彭德怀对司机叫道:"停车,请停下车!"

  "嘎"的一声,司机将汽车停了下来。

  彭德怀打开车门,第一个钻出汽车。

  警卫参谋景希珍急忙打开车门,走过去为彭德怀撑起一把雨伞。

  "小景,把伞收起来。"彭德怀命令。

  可是,景希珍却不肯:"彭总,外面在下雨,又是在高寒的云贵高原,我得为你的身体负责。"

  彭德怀生气地一把夺过雨伞,然后收了起来:"我又不是泥捏的,这点雨就给淋垮啦?"

  景希珍说:"彭总……"

  彭德怀挥挥手:"小景,你别说了,我今天就是不能打这把伞,要是我的战友看见我现在这样让别人打伞伺候着,他会骂我的。"

  "你的战友?"景希珍看看四周,除了几个随行人员,这里没有一个人。

  "是的,我的战友,我的好战友啊!"彭德怀说着,眼圈微微有些红了,用手指着路边的一块大石头说,"这里的石头上有我战友的鲜血啊!"

  彭德怀一边说着一边走过去,用手抚摸着那块大青石,口中婪婪地说:"不错,就是这块大青石,就是这块大青石啊!"

  随行人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愣愣地站在那里。

  片刻之后,大家才醒悟过来,忙问:"彭总,你还记得吗,他是谁?"

  彭德怀一字一句地说:"我永生永世都忘不了啊!他名叫邓萍,与我一同从井冈山下来,当过我的参谋长,是一个很有血性的男儿。他常跟我说,为了受苦的人民,为了可爱的中国,甘愿挥洒自己的一腔热血……"

  彭德怀说着说着声音就哽咽了。

  原来,红军四渡赤水之前,在贵州境内遇到了黔军的追击,他们妄图包围红军,红军队伍中当时也有人主张杀回湖南。这时,毛泽东指挥红军向西挺进,准备渡过赤水河,甩脱敌人的追击,就在突围的时候,彭德怀指挥的红军在这里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血战。敌人仗着人多,在督战队的督促下,疯狂地向山头上扑来。在前沿担任指挥的参谋长邓萍,指挥红军进行英勇还击。就在队伍击溃敌人的第四次冲锋准备突围的时候,一颗子弹击中了他。他支撑着,趴在石头上,用步枪向敌人射击,可是不幸身上又中数弹,鲜血将大青石都染红了。这时,只见邓萍站了起来,高叫着"为了穷苦的人民--战斗!"然后拉开了手榴弹,向着冲上来的敌人扑去……

  彭德怀离开北京来到成都时,心情是十分愉快的。六年难熬的时光终于过去,他又可以为党为人民工作了,而且他所担负的工作,紧紧联系着全国的战备,联系着整个民族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测的战争,毛泽东在临别时还亲自召见了他,两位老战友在一起说了许多推心置腹的话,使他感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每天工作之余,他总爱独自出门,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转悠,看到成都经济恢复很快,物资也很丰富,人民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心里特别舒畅。有时他还会带警卫人员一起,穿上便服,到成都的小馆子里去吃川菜,那又麻又辣的川菜味,吃得彭德怀连连称赞:"够味道,够味道。"

  正当他满腔热忱开展工作时,姚文元的一篇文章又将他推向了不可预测的深渊,莫名其妙地成了"海瑞"。西南三线领导机关的第一次批判虽然"卡了壳",但这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结束,从彭真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知道,自己能够工作的时间不多了,因此除了接受批判,就是抓紧时间下基层,与无情的打击抢时间,与自己的生命抢时间。

  在困难的时候,彭德怀经常会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想起他们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并以这种精神时刻来激励自己。在三线建设的每一个地方,只要是有红军战友牺牲的地方,他都会停下来向烈士鞠躬,致敬,然后站在那里,久久地回想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

  多少年过去了,彭德怀始终没有忘记邓萍,没有忘记这位为了中国革命献出了青春和生命的战友。现在,当年红军时代的热血青年都已两鬓染霜,经历了无数人间的血火考验以及坎坷之旅,面对着这块大青石,彭德怀热血陡涨,情绪也显得有些激动地说:"老战友,我彭德怀永远以你为榜样,无论前面有多大的风浪都不怕,堂堂男儿,能够为真理痛快淋漓地洒尽一腔热血,我也定会永世无悔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