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彭德怀到地质队和大学生谈心
发布时间: 2009-09-10    作者:沈国凡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09-10
  字体:(     ) 关闭窗口

  李非平陪同彭德怀乘车直奔驻扎在郊外山坡上的106地质队。

  为了发现攀枝花这个神秘的聚宝盆,早在1958年,这支英雄的地质队就开进了人烟稀少的攀枝花。他们爬上兰尖火山、朱家包包、狮子山、白马山等许多山峦,在野狼出没的高山上寻找宝藏,终于初步测定了攀枝花--西昌(即攀西地区)一带,是我国目前仅次于鞍(山)--本(溪)矿区的第二大矿区,具有很大的开采价值。他们为今天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彭德怀走进帐篷,见几名地质队员正坐在石头上,用显微镜观察着几块矿石。

  彭德怀也不打扰,就在旁边找了一块石头坐下。

  过了一会儿,一名地质队员从外面进来取矿样,才发现屋子里还坐着几位客人,忙招呼他们喝开水。

  彭德怀说:"不喝了,这高山上的水很宝贵的,我们喝了,你们可就得少喝哟!"

  几名地质队员放下手中的活,其中有认得李非平的,就问:"李副总指挥,找我们有什么事吗?"

  李非平说:"我陪这位上面来的领导来看看大家。"

  彭德怀一一地问着每个地质队员的姓名、年龄、籍贯。刚才进门来的那位青年人姓杨,当他回答籍贯是澳门时,彭德怀问道:"你怎么到这里来的?"

  小杨说:"为了建设祖国,我回到国内来,报考的成都地质学院。"

  彭德怀称赞地说:"你是一位爱国青年,不简单,不简单。"

  接着,彭德怀又关切地问:"你大学毕业,怎么到这山沟里来了?"

  小杨答道:"大学毕业后分在地质研究所工作,后来听说要在西南找矿,建设一座中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我的心一下子就被这轰轰烈烈的事业吸引了,于是在1964年告别了北京地质研究所,高唱着《地质队员之歌》,从成都乘上敞篷汽车,跨过波涛汹涌的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翻越云缠雾绕的泥巴山、大凉山,五天五夜后来到了一个小村庄……"

  彭德怀忙问:"那小村庄叫什么名字?"

  小杨答道:"那个地名叫诸葛营,这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时安营扎寨的地方,断壁残垣依稀可见。这里已是公路的尽头,前面便是横亘着的大山。"

  谈起初进攀枝花时的情景,小杨的话如同打开闸门的水,说着说着,却突然停住了,对彭德怀问道:"首长,太浪费你时间了……"

  谁知彭德怀却说:"我听得正有意思呢,你怎么就停住了,你说,你说,接着往下说。我们今天来搞建设,怎么也不能忘了前面同志付出的辛勤劳动。你们是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游击队员,我就想听听你们的故事。"

  小杨在彭德怀的鼓励下,接着说:"我们当时勘探的仪器和行李全用马帮驮着,从诸葛营出发,几十个人步行了两天才走到攀枝花。那时,这里只有七户人家,一个个衣不遮体,女孩子十二岁了还打着光屁股。一个女人怀抱一个孩子,全身赤裸着,勘探队员们给了她一条裤子,她感激得连叫:'同志哥好,同志哥好!'"

  彭德怀叹了一口气,然后说:"的确,山里的老百姓也真够苦的了。"

  小杨说:"那时这里没有电灯,到了夜晚四周一片漆黑,仿佛到了远古时代的洪荒世界。帐篷外,狼群狂叫,声音凄厉恐怖,令人汗毛倒竖。白天上山探矿,路遇一只狗熊,十七个地质队员吓得脸色发青。好在大队长刘庆是个'三八'式老干部,见过血与火,便冲上前去举枪朝天鸣放,才把狗熊吓跑。"

  听到这里,彭德怀哈哈地笑了起来:"你们过去只在动物园里看见过,现在有真的来了,反倒害怕了,你们都是些学生伢子呀!"

  小杨见彭德怀听得认真,就接着说:"横渡金沙江就更危险了,江面上就只有一只小船,每次只能坐三个人,骡马衣服等物只好扔在江对岸。金沙江是长江最危险的一段,浪涌涛嚣,暗礁密布,稍有不慎,便会翻船。东西运不过江,晚上就睡在彝族老乡家的猪圈里。蔬菜呢?没有,每顿只能辣椒盐巴拌干粮,当时有句顺口溜道出了这里的荒凉和恐怖:'一怕麻风二怕狼,三怕横渡金沙江,四怕坏人打黑枪,五怕地震倒了房。'……"

  彭德怀问道:"苦吗?"

  小杨答:"苦"。

  彭德怀又问:"累吗?"

  小杨答:"累。"

  彭德怀再问:"想回北京吗?"

  小杨答:"想。"

  彭德怀被这位海外归来的地质队员坦诚的回答惊住了,忙问:"那你为什么不回北京?"

  小杨答道:"经过我们艰苦的地质勘探,终于发现了这个共有100亿吨铁矿石,240亿吨的远景储蓄量的聚宝盆,在目前已探明的全国共500亿吨铁矿石,攀枝花就占了五分之一。首长,有什么能比为自己的祖国贡献青春和力量更令人满足,又有什么能比自己劳动换来的果实更令人沉醉的呢?"

  彭德怀赞赏地说:"好,小伙子,有志气,我这老头子也为你感到骄傲!"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