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彭德怀亲临攀枝花建设工地
发布时间: 2009-09-10    作者:沈国凡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09-10
  字体:(     ) 关闭窗口

  彭德怀忙打招呼:"师傅,干活呀!"

  那工人抬起头来,见是一位干部模样的老人,就问道:"你是指挥部的领导吧,找我有什么事?"

  彭德怀忙说:"不不,我不是指挥部的领导,是顺便到这里来看看。"

  那工人只有二十多岁,听后生气地说:"那你就出去吧,我们一个个都忙得很,从来没听说过这三线建设的地方还有人顺便到处看看的。"

  "好厉害的小伙子,说话都带着火药味!"彭德怀笑着,走过去帮青年工人捞粉丝。

  青年工人见彭德怀并未生气,反而蹲下来帮他干活。就一边捞粉丝,一边说:"老师傅,你参加三线建设多久啦?"

  彭德怀说:"刚到,只是一名新兵。"

  青年工人说:"我年龄没你大,参加三线建设却是一名老兵了。从19岁高中毕业,就被招到这里来砍伐树木,接着又修路,现在是采矿。苦我不怕,累也不怕,可这里整天都吃的是些什么呀,不是'尼龙丝'就是'塑料布',再有就是'美国手榴弹',造成工人营养不良,干活也没有力气!"

  彭德怀惊奇地问:"那尼龙丝和塑料布怎么能吃?还有那美国手榴弹,是怎么回事儿?"

  青年工人哈哈地笑了起来:"老师傅,这你就不懂了吧,这'尼龙丝',就是我和你正在捞着的粉丝,这'塑料布'嘛,就是海带。你当过志愿军打过美国鬼子吗?那美国鬼子的手榴弹像不像我们中国的土豆一样?这'美国手榴弹'就是指土豆。"

  彭德怀没有想到小伙子对艰苦的三线建设描述得如此幽默,就问道:"每天总吃这三大名菜可不行呀!工人是要出力气干活的,平时有没有肉,有没有新鲜蔬菜吃?"

  青年工人说:"铁路还没有修通,物资供应不上来,特区总指挥部提出'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我已经在这里这么生活好几年了。"

  青年工人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着自己干裂的嘴唇:"由于缺乏新鲜蔬菜,我们好多工人的嘴唇都开裂了。不过,为了大三线的建设,为了中国内地最大的钢铁基地,为了与帝国主义争时间、抢速度,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

  彭德怀听后,用湿漉漉的手拍着小伙子的肩膀说:"好同志,好同志,真应该好好地谢谢你,参加大三线建设的同志们不容易啊!"

  彭德怀转过身去,对刚刚跨进席棚子的特区同志说:"为了在三线建设中争时间、抢速度,赶在战争来临之前将攀钢建设起来,提出'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没有错。但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保证攀枝花建设的后勤供应,让参加建设的第一线的工人、解放军战士和民工们吃到肉,吃到新鲜的蔬菜,否则,长期下去,他们的身体会被拖垮的。"

  彭德怀帮那位青年工人捞完浸泡的粉丝后,就端起那只大铝盆,要将里面的水倒到门外。

  "不能倒!"青年工人一把拉住他。

  彭德怀奇怪地问:"这浸泡粉丝的水弄脏了,为什么不能倒?"

  青年工人忙说:"老师傅,你刚来我们这里,不了解这里的情况吧!由于山下江里的水还未引上来,这矿山顶上可就缺水了,一盆水我们是早上洗脸,中午擦背,晚上洗脚,然后还得留下浇菜地哩。"

  彭德怀站在席棚外,对青年工人说:"小师傅,这三线建设还真有点朝鲜战争中的上甘岭精神,你们不容易啊!"

  青年工人这时才看清,跟着彭德怀一同来的人中,有攀枝花建设第一副总指挥李非平和其他几位总指挥部的领导,认定彭德怀一定是一个大官,便显得有些紧张,忙说:"首长,我刚才说的那些话你可别当真。"

  彭德怀拍拍青年工人的肩膀说:"小师傅,你把我当老师傅,这是你看得起我,小师傅给老师傅讲的才是真话呀!"

  青年工人从身上取出一本《毛主席语录》,然后捏在手上,高高地举起来说:"首长,我向毛主席保证,刚才给你讲的句句都是真心话。"

  彭德怀哈哈地笑了起来说:"我喜欢的就是讲真话的人,谢谢你,小师傅,你使我了解了三线建设职工的许多困难,看来我们的后勤供给工作还得抓好才行,怎么能让你们总吃着'塑料布'和'尼龙丝'在这大山里流血流汗,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才行!"

  听着听着,彭德怀两眼圆瞪,一腔怒火从心中涌起,一巴掌拍在桌子上,猛地一下站起来,大声地说:"这样的干部该杀头!我们三线建设工人的家属难道就不是人吗?这样的干部连国民党都不如,这简直是无法无天了!"

  彭德怀背着手,在席棚子里来回走动着。突然他停下脚步,大声喊道:"把你们的队长叫来。"

  中午,许多工人从工地上回来了。

  由于太阳的蒸烤,席棚子里十分炎热,工人们一个个脱下工作服,赤裸着上身,拉出床下早晨剩下的洗脸水,然后擦洗身上的汗水。

  特区陪同的同志见这种情况,担心彭德怀在席棚里久了会中暑,就劝他去矿山指挥部里休息。可是,彭德怀却向他们招招手说:"来来来,你们也进来坐一坐,大家在一起聊一聊。"

  陪同的同志只好走进席棚子里,因为凳子太少,有的坐在工人的床上,有的从门外抱了一块石头进来,干脆就坐在石头上。

  彭德怀一一地询问着工人们家里的情况,以及他们在攀枝花建设中需要上面解决的问题。这些来自四川南充、阆中和西充的工人,大都是从农村里招来的青年,年长的也不到40岁。他们的家乡都比较贫穷,积极报名来参加攀枝花建设,除了为加快三线建设步伐,与帝国主义争时间、抢速度等大道理之外,还有一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要外出挣钱养家糊口。他们被招工来参加三线建设都是经过当地政府审查过的,一个个祖孙三代根正苗红,因此到了这里,他们特别能吃苦,为三线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矿山--兰尖火山、朱家包包等铁矿,都是在他们手中建设起来的,他们是攀枝花大三线钢铁基地建设的功臣。

  可是,这些功臣们在大山里整天吃的是什么、住的是什么呢?彭德怀看着从工人床下的水沟里流淌着的山溪水,只感到心里一阵阵难受。是的,铁路还没有修通,公路运输战线太长,困难太多,但是,我们指挥三线建设的各级负责人,是不是应该把关心三线职工的生活,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呢?

  彭德怀说:"今天到席棚子里来与工人师傅们谈一谈,我很有收获,为了攀钢的建设,你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人们不能忘记你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大家还有什么困难,请尽量地提出来,我们一定尽力设法解决。"

  大多数工人都表示,首长能在百忙中亲自到席棚子里来看望大家,了解工人的生活情况,这使大家很感动,为了祖国的大三线建设,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唯独只有一位年龄较大的工人,偷偷地躲在一旁一言不发。

  彭德怀走过去问道:"师傅,你是哪里人?"

  那工人用四川话答道:"仪陇的。"

  彭德怀:"哦,跟我们朱总司令是老乡哩!"

  接着彭德怀问道:"结婚了吗?"

  那位工人点点头。

  彭德怀:"媳妇在家里怎么样,家里分的口粮够不够吃?"

  这一问,那位工人的眼里便涌满了泪水,整个席棚子里也一下子静了下来。

  彭德怀忙问:"师傅,怎么啦?"

  这位工人不愿讲,还是刚才捞粉丝的那个青年工人替他说:"首长,这话他说不出口呀!"

  彭德怀说:"那就请你这个小师傅帮他说说吧。"

  原来,这位工人来自四川仪陇县的农村,为人忠厚老实,参加攀枝花建设后每年只能有一次探亲假,可是每次回家探亲都发现妻子的床上躺着一个男人,那人见他回来,叫他到门外自己搭个铺睡觉。妻子看着他那可怜巴巴的样子,只是掉眼泪。难啊,家里一年四季没有一个男人,人家是生产队长,惹得起么?

  这位工人愤怒了,一把抓起生产队长,要到公社去评理,可是公社主任却说:"谁叫你一年四季在大三线里干活,你婆娘熬得住吗?"

  "不是我婆娘熬不住,是他霸占我婆娘,你公社包庇,我们到法院讲理!"这位工人大声吼着,拉起生产队长就要去法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