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耀华是从东北鞍钢支援三线来到这里的,作为攀枝花钢铁基地派去出席会议的代表,他听后就坐不住了,"呼"地一下站了起来。这位大高个子无法控制自己,像一头猛狮怒吼道:"攀钢提钒车间的条件是成熟的。现在已探明,在攀枝花共生矿中,钒的储量占世界储量的绝大部分,占中国储量的80%。但是我们却要从国外进口钒,现在国际市场上,用250吨花生油才能换回一吨五氧化二钒,动用一吨钒都要国务院总理亲自批准。国家急需钒,我们能等万事具备了才吹东风?现在就得把东风吹起来,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去要饭。现在,攀钢的建设在党中央、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已经开始,千军万马汇聚金沙江畔,只要我们中国的科技人员卧薪尝胆,就一定能填补这项科技空白,使中国与南非、苏联一起,成为世界三大产钒国。这不是我们的梦想,它一定能在我们手中变成现实!"
江耀华昂着头,红着脖子,大声宣读了他的论证报告。
国家批准在攀钢建设我国第一座提钒车间了。江耀华和二十名工程技术人员、一百多名工人一起,筑起一个锅灶般大小的小土炉,开始了夜以继日的试验。
听到这里,彭德怀赞赏地说着:"这位江工程师还真有魄力,敢于直言,力排众议,土法上马,可敬可佩。"
特区的同志接着向彭德怀汇报说:
未来的攀钢是一座被"地雷"围困的金山,远望金碧辉煌,但是每走一步,就得扫除一个个"雷区"。这一个个"雷区",便是全国乃至世界都未解决的钒钛磁铁矿冶炼中的高难度科学技术问题。扫不掉这些"雷区",中国人就永远只能望山兴叹。没有科技的进步,就没有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存在,这提钒工艺不解决,将来攀钢建成后也只能是吃了豆渣,扔了豆腐,那多可惜呀!
多少个夜以继日的试验,炉火映照着江耀华高大、刚毅的身躯。由于劳累过度,他一口鲜血吐了出来,终于栽倒在炉前。
江耀华的妻子周远英听到消息后慌了,直奔医院病房,苦苦向江耀华哀求:"耀华,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啊,上有八十多岁的老人,下有未成人的孩子……"
清醒过来的江耀华笑着说:"我到马克思那里去了一趟,他说我没完成提钒炼钢的任务,又把我赶了回来。"
听到这里,彭德怀连连点头:"是个好同志,一个好同志啊!"接着又问:"后来怎么样了呢?"
特区的同志接着说:
从医院出来不久,江耀华接受了提钒车间的设计任务。他带着各种方案,星夜兼程,去北京送审。由于昼夜操劳,明显地感到体力不支。他抱着图纸,突然晕倒在招待所的办公桌上。当他被抢救过来,喝了点开水,又马上投入了工作。
同志们感慨地说:"为了提钒车间,江工真是把心血都耗尽了。"
由于铁路还未修通,生活物资运不进来,江耀华和参加三线建设的职工们一样,每天只能是吃盐水粉条或海带伴米饭,营养严重缺乏。当设计方案在北京通过时,他说不出的高兴。可是,就在去上厕所时,眼前却直冒金星,再一次栽倒在地上。
"江工,到医院看一看吧,回攀枝花还有几千里路哩。"随同的同志都劝他。
江耀华摇摇头:"我这么强壮的身体,垮不了,时间不等人,工程马上要上马,以后再说吧。"
江耀华由别人扶着,步履蹒跚,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彭德怀一边听着一边将右手用力一挥,称赞道:"好男儿,真是个好男儿!"
特区的同志接着说:
江耀华躺在车厢里,不停地喘着粗气。他想抽烟,随行的同志从他的衣袋里帮他掏香烟。可是,当香烟掏出来时,随行同志的手颤抖了,那是怎样的一种劣质香烟啊,双鹿牌,一角九分钱一包!
回来后到医院一检查,医生将周远英叫到门外,说:"怎么这么严重了才送来!得赶快住院输氧,安排特级护理!"
病卡上写着:"由于劳动过度,造成心肌劳损,严重的冠心病。"
江耀华的病很快发展到冠心病后期。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但却表现出异常的平静,每天躺在病床上,昼夜不分地审查设计图纸。孩子们不愿给他拿图纸了,哭着跪在他的床前:"爸爸,你多休息一会儿吧!"
江耀华生气了,大声吼道:"爸爸是中国的工程师,你们知道吗?把图纸给我拿来,看不到图纸,我一刻也放不下心!"
孩子们哭着,又将一张张的图纸拿来了。
江耀华摸着孩子的脸蛋:"原谅爸爸吧,孩子们!等你们长大后,你们就会明白爸爸为什么会这样呀!"
孩子们点着头,然后扑上去,抱着他们亲爱的爸爸,哭了,哭得好伤心。他们紧紧地将江耀华抱着,生怕他会突然消失。
江耀华在夫妻之情、儿女之情、祖国之情的交织中,作了无愧于祖国和妻儿的选择。弥留之际,他对妻子周远英说:"我真的要去见马克思了,孩子们就全留给你了。将他们哺育成人,长大后好好建设我们的攀钢。提钒车间建成后,盼……盼用攀钢自己轧的钢材,在我的墓前扎一个小小的花圈……"
第二天早晨,江耀华怀中抱着那摞由他复审的我国第一座提钒车间的设计图纸,永远地睡着了。
整个工地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哭泣着,呼唤着:"江工,你是为提钒车间的建设累死的呀!"
(在江耀华逝世二十多年后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攀钢的雾化提钒工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大会念到获奖者的名字时,上台领奖的竟然是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江耀华的女儿。全体代表起立,向这位无法到会的获奖者默哀致意。)
金沙江畔,横断山下,一抔黄土掩埋了祖国忠诚的儿子……
特区的同志一边讲着,一边情不自禁地抽泣起来……
彭德怀完全被我国科技工作者在三线建设中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这位从金戈铁马中过来的元帅,眼里已涌满了泪水。他站在墓前,揭下头上的黑尼帽子,向着这个巨大的墓群深深地三掬躬。
然后,他在山野里采来了一束野花,用山间的青藤将野花扎成一束,双手捧着,敬献在江耀华的墓前……
几年之后,当两位医生得知来到她们这间席棚医务室的那位"冶金部来的领导",就是为着民族解放事业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彭德怀元帅时,感到十分激动,逢人便讲述起这段难忘的会见……
在兰尖火山铁矿的大山下面,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当地人叫做瓜子坪。
瓜子坪--只有瓜子那么大的一处平地,那是多么小呀!但在这大山连绵的金沙江畔,那也是很珍贵的"平原"了。
矿山建设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攀枝花的建设,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抢时间、抓速度,中央制定了"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先来的职工根本就没有房子,"天当罗帐地做床,洗澡就在金沙江",这是当时创业者们的顺口溜。能有简陋的席棚子住,那已经是不错的了。
彭德怀站在山坡上看着这里的时候,只见瓜子坪上到处都盖满了一排排的竹席棚子,矿山指挥部的那一排席棚子,也被掩没在这层层叠叠的席棚的海洋中了。
彭德怀不等特区陪同的同志带路,就独自朝前面的一座席棚走去,只见门前用红色油漆在木板上写着"医务室"三个大字。
医务室里只有两名女医生,穿着白大褂相对坐着,因为没有来看病的人,正在各自看着手中的医书。
她们见一位鬓发花白的老同志走进来,忙站了起来,问道:"师傅,看病呀?"接着端来一张木凳,让彭德怀坐下。
彭德怀一边坐下一边说:"不是看病,是来这里看看。"
两位医生不解地看着彭德怀:"这里有什么好看的?"
特区陪同的同志们走了进来,忙解释道:"这是上级来的领导,特地来看望你们,你们把医务室的情况汇报一下吧。"
彭德怀连忙说:"不是汇报,是随便聊一聊。医生,你们这里来的主要是些什么病人?"
一位医生答道:"主要是矿山的工人和支援矿山建设的民工,有时也为当地老乡看看病。"
彭德怀问:"都是些什么病呀?"
另一位年长一点的医生答道:"外科主要是工伤,内科主要是肠道感染,拉肚子。因为水质的关系,江水中含有大肠杆菌超标,工人在矿山作业,有时不注意,口渴了喝了生水就会造成腹泻不止,这种病在这里比较普遍。"
彭德怀说:"当年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士兵喝了当地的水后也是腹泻不止,几乎造成全军覆没,你们可不能小看哟,除了用药物之外,要多到下面去宣传,叫工人们养成喝开水的习惯,一定不要喝生水。"
两位医生连连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