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彭德怀亲临攀枝花建设工地
发布时间: 2009-09-10    作者:沈国凡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09-10
  字体:(     ) 关闭窗口

  彭德怀高兴地说:"再渡一次金沙江,老夫足矣!"

  就在等渡轮的时候,彭德怀问身旁一位特区的随行人员:"师傅,你叫什么名字?"

  那人答道:"报告彭总,我叫陈凤梧。"

  彭德怀瞪大了眼睛:"听你这回答,就知道你当过兵。"

  陈凤梧说:"报告彭总,我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的学生,1939年在抗大听过你的报告,不久就上了前线……"

  彭德怀拍着陈凤梧的肩膀风趣地说:"同志,你现在是又上前线了。"

  大家都跟着笑了起来。

  李非平接着说:"彭总说得对,我们搞三线建设的同志,就是如同在前线上战斗一样,得有一股不怕吃苦和牺牲的精神。"

  彭德怀转向李非平问道:"副总指挥同志,我们进北京前你在什么地方工作?"

  李非平答:"太行山。"

  彭德怀:"那你一定当过八路军了。"

  李非平说:"那时我才三十多岁,在军工部太行工业学校任教导部主任。"

  彭德怀说:"哦,你是我们的老师。"

  李非平忙说:"彭总你才是我的老师哩,那时你指挥百团大战,整天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还冒危险亲自去前线察看。"

  彭德怀说:"指挥员不上前线去,那不就成了瞎指挥,那是要拿战士们的生命做代价的呀!当时太行山很艰苦,战士和老百姓连盐都没有吃的!后来好像让军工部的一个小伙子给研究出来生产了土盐,才解决了问题。"

  李非平说:"彭总,我就是你说的那个小伙子。"

  彭德怀看着面前这位高个子的副总指挥,高兴地说:"哦,那我们早就是朋友了,你当时是刘鼎那个部门的!"

  李非平说:"是的,我在工业学校不久,就被调到军工部的铁厂搞炼铁。当时敌人封锁太行山,盐和火柴都十分奇缺,上级给我一项任务,除了炼铁、造枪、造手榴弹之外,还要想法制造食盐。后来造出了土盐,左权参谋长来军工部检查工作,高兴地让我火速去司令部汇报。"

  彭德怀自言自语地说:"哦,左权……"

  李非平说:"第二天我赶到司令部,谁知左权参谋长却因前线有事出去了。"

  彭德怀似乎回到了从前,感叹地说:"是的,那时天天打仗,的确大家都太忙呀!"

  李非平:"可是,我却见到了另外一位司令部的首长。"

  彭德怀忙问:"谁?"

  李非平指着彭德怀说:"那位首长正在看墙上挂着的地图,听见报告后忙转过身来,我一看,哎呀,这人就是彭总呀!"

  李非平接着说:"你问我找左权参谋长什么事,我向你作了汇报,你当场通知某师抽调了一个连的战士,让我领着造土盐。"

  彭德怀一听,开怀大笑起来:"副总指挥同志,这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识自家人了。"

  过了一会儿,彭德怀点燃了一支香烟,看着脚下奔腾的金沙江问道:"这里为什么叫攀枝花?"

  李非平答道:"攀枝花钢铁厂所建的地方叫弄弄坪,过去这里只有七户人家,家家屋前都长着几株高大挺拔的攀枝花树,春节一过便满树火红,花开如霞,三线建设规划时这里还没有地名,因此就根据这种开花的大树,将这里叫做攀枝花,这既是树名,又成了地名。后来中央以这个名字,定为攀枝花特区。"

  "可是,现在为什么又叫渡口呢?"彭德怀遇事总爱刨根问底。

  李非平接着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攀枝花很快就成了三线建设的代名词。当时毛主席对攀钢的建设作了很多指示,勘探队提前进入这个地区,可是不久就收到了浙江省一个单位的来信,后来又收到了西德一家公司的来信,信封上的地址都写的是攀枝花钢铁厂收。"

  彭德怀问道:"外面是怎么知道的?"

  李非平答道:"谁知道呢,不过这件事立刻引起了我们的警觉。三线建设的战略基地就是要保密呀,还是另取一个地名吧。当时我们总指挥部先遣队把会理焦炭转运站的几间破房子作为落脚点,这里面朝大江,紧靠着金沙江畔的一个渡口,因此大家都把这个地方叫做渡口,渡口渡口,到处都有,缺少地域特色,也便于三线钢铁厂的对外保密。"

  彭德怀听后哈哈地笑了起来:"渡口这个名字改得真妙!"

  在一座刚垒的新坟前,彭德怀停下脚步,只见墓包上的新土还是湿润的,旁边有两棵刚栽的小松树。石碑上刻着几个苍劲的大字,鲜红的油漆使这几个字格外醒目:江耀华同志之墓。

  彭德怀问道:"这江耀华是干什么的?"

  特区随行同志答道:"一位研究雾化提钒工艺的工程师。"

  "哦,是一位有学问的人。"彭德怀用手指着石碑上的字说,"是福建人呀,怎么才活了43岁?

  彭德怀一行四辆汽车由汽船轮渡过江,便直奔开山炮声隆隆的兰尖火山铁矿。

  这是一座数亿年前喷射着岩浆的火山,整整的一座大山都是矿石,有人估计可以开采60年之久。

  彭德怀的汽车在驶向矿山的途中突然停下了,他的目光久久地注视着一片墓群。

  1936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生常隆庆,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扛着简陋的仪器,带着马帮,忍饥挨饿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大山中,发现了攀枝花这个神秘的聚宝盆。沧海桑田,岁月悠悠,他四处奔走呼号却两手空空,深山中的宝藏仍然在沉睡。

  1958年,第一支采样队翻山越岭,人背肩扛,从兰尖火山上采回矿样,送到苏联列宁格勒研究院试验,结果外国专家断定,攀枝花是呆矿,攀枝花好看不好摘。

  原来,以兰尖火山铁矿为主的攀枝花铁矿是钒钛磁铁矿,目前全世界均无一个国家能通过大型高炉对这种矿石进行冶炼。现在攀枝花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几代人所付出的心血难道能因此付之东流?

  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徐驰被周恩来总理点将,担任了攀枝花特区党委书记兼总指挥。临别之时,他拉着担任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攻关组组长的中国炼铁专家周传典的手,动情地说:"为攀枝花建设专门铺设的铁路已经开始打洞架桥,要是不尽快解决钒钛磁铁矿的冶炼问题,我们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同年,在那个风雪的黎明,中国炼铁专家周传典在河北承德试验基地,对参加科技攻关的"一百零八将"(108位科技工作者)大呼:"我们能为国家解决这项难题,就是死而无憾!"

  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工作者和开拓者,为着三线钢铁基地的建设,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令彭德怀感到欣慰的是,几天前他在西昌,专门去了410厂(攀枝花矿中间试验场),观看了那里的试验工作。通过河北承德试验基地的攻关试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的试验已转入与攀枝花十分靠近的西昌,再次在高炉里进行试验,他从参加试验的全体人员那里看到,中国人一定能攻克这道难关,走在世界的前列。不久,科技人员终于攻克了这道世界性的难题,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国家。

  在兰尖火山铁矿下的这片墓地前,彭德怀说:"走,我们去看看。"

  好大的一片墓群,肃穆在兰尖铁矿的大山下,在盘山公路的不远处。彭德怀一边用手分开杂草,一边高一脚低一脚地在乱石上踩着。

  特区的随行人员见前面全是乱石堆,根本无路可走,就好心地劝道:"彭主任,前面的路不好走。"

  彭德怀回过头来,像一个年轻人一样倔犟地说:"不好走也要走。"

  无法,大家只好跟着彭德怀朝前走去。

  这是自攀枝花建设以来,牺牲在这块土地的烈士和英雄们灵魂归宿的地方,周围方圆有数公里,层层叠叠,绕山而建,如此巨大的墓群,令人震惊而又崇敬。彭德怀发现,这里不像成昆铁路两边的墓群那样一色的新土,这里的墓群既有长满了杂草和苔藓的,也有刚用石块和新土垒成的,同时每一座墓前都竖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姓名、籍贯、生平。

  彭德怀低着头,从一座一座的坟前走过,有时拨开杂草,仔细读着石碑上的文字。

  在一座刚垒的新坟前,彭德怀停下脚步,只见墓包上的新土还是湿润的,旁边有两棵刚栽的小松树。石碑上刻着几个苍劲的大字,鲜红的油漆使这几个字格外醒目:江耀华同志之墓。

  彭德怀问道:"这江耀华是干什么的?"

  特区随行同志答道:"一位研究雾化提钒工艺的工程师。"

  "哦,是一位有学问的人。"彭德怀用手指着石碑上的字说,"是福建人呀,怎么才活了43岁?"

  特区同志便向彭德怀汇报了江耀华工程师为开发攀枝花共生矿,用生命和热血所书写的传奇--

  当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拉开序幕的时候,一道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摆在了科技人员的面前:飞速发展的高精尖科学技术需要钒,在未来的攀枝花钢铁基地,能否建设我国的第一座提钒车间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的会议室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由于种种原因,部分专家持否定态度。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