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毛主席说:攀枝花建不好,我睡不好觉
发布时间: 2009-09-10    作者:沈国凡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09-10
  字体:(     ) 关闭窗口

  彭德怀将笔记本放在那张还没有刷上油漆的柏木桌上,与特区党委书记兼总指挥徐驰面对面坐着,一边听一边记录。

  徐驰说:"1964年10月,周总理责成国家计委副主任程子华带队,组成由国务院13个部委和云、贵、川三省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260多人的联合工作组,开始对钢铁厂的选址问题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察,共考察了11个可供选址的地方,这11个选址绝大部分都在四川境内,有峨眉的九里、宜宾的安福坝、西昌的牛郎坝等地方,主要是成昆铁路沿线,既要考虑铁矿、煤矿、水力资源,又要考虑交通运输,更主要的是要隐蔽,一旦发生战争,立刻就能使用。"

  彭德怀说:"看来选在这云南、四川交界的地方是对的,这里靠近铁矿、煤矿和金沙江,又有森林资源,各样都方便,符合毛主席对三线建设要'依山傍水扎大营'的指示,在这片峡谷地带,把大工厂建在山里隐蔽起来,连飞机来了也很难发现。"

  徐驰接着汇报道:"1964年7月,当程子华同志带着工作组还在考察、选择厂址时,毛主席对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又作了重要指示:'攀枝花是战略问题,不是钢厂问题',现在是抓了,但要抓紧,要估计最困难的情况。毛主席以战略的眼光,再次催促加快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

  彭德怀听后连连点头:"的确,毛主席是十分关心这里建设的。"

  徐驰接着说,这一年的10月,国务院的两位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深入到这片鲜为人知的不毛之地,再次对程子华带领工作组选择的厂址进行考察,同时登上兰尖火山铁矿,对矿区进行了实地测算,当时估计攀枝花的铁矿可供一个年产11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厂开采60年。两位副总理回去后立刻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写了报告,报告认定攀枝花的弄弄坪为最佳的厂址,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彭德怀插话说:"前面的同志为三线钢铁厂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值得我们学习,徐总指挥,你是什么时候从北京到这里来的?"

  徐驰答道:"1965年2月,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成立攀枝花(当时叫渡口)特区,建立特区党委和建设总指挥部,我就被从冶金部抽调来这里任职。"

  彭德怀说:"你和程子华、李富春、薄一波他们都是先行者,我今天能坐着汽车到这里来,那全是托你们的福,应该感谢你们这些开拓者。"

  徐驰忙说:"彭总,要说你才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哩!"

  彭德怀连连摇头:"不能这么说,同千千万万牺牲了的革命先烈们比起来,我彭德怀算个啥?我们都要为人民立新功,把大三线的建设搞好。"

  徐驰接着汇报说:"特区党委和建设总指挥部成立后,国务院为了加快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再次组织了10个部、21个勘探设计部门陆续开进这里,一切都实行现场探查,现场办公,现场定方案,很快拿出了建设钢铁基地的总体规划。接着,由中央13个部抽调的第一批建设者共5万多人,立即从全国的大江南北汇聚这里,沉寂了亿万年的荒山野岭响起了隆隆的开山炮声,中国大三线钢铁厂的建设拉开了序幕!"

  徐驰的汇报使彭德怀听后十分激动,他站起来,在屋子里一边走动一边说:"攀枝花的建设真不容易,这么大型的现代化钢铁基地,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全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把它建设好,这是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中唯一的一座靠中国人自己力量建设起来的钢铁基地,它将成为金沙江畔的一颗明珠,成为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彭德怀突然停下脚步,看着徐驰说:"你这位总指挥肩上的担子很重啊!我想听听,现在各方面的进度怎么样了?"

  徐驰接着汇报说:"现在由重庆钢铁设计院负责的整个特区城市建设规划已经结束,各厂矿的设计正在按照方案加紧进行。担任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都住在附近农民家的草棚里,没有桌子,将农民家的棺材板搬过来,俯在上面画图纸。白天屋子里太热,没有电,没有风扇,设计人员就每人打一桶水,将脚泡在水里降温,晚上就点着桐油灯画图纸。"

  彭德怀感慨地说:"在建设的和平年代里,知识分子的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希望特区党委能好好地总结一下,用来教育整个参加建设的队伍。"

  彭德怀对攀枝花钢铁基地的选址和初期的各项工作都十分满意,对广大知识分子、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和民工在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忘我精神表示赞赏。接着,他又问了一些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徐驰一一地做了回答。

  彭德怀听后满意地说:"你们建设的先头部队'打'得很勇敢,很顽强(仍然是习惯的军事术语),现在成昆铁路正在加紧修建,昆明到这里的公路干线已经改建完工,500吨重的重型设备可以在铁路修通之前通过公路进来了,这就大大地加快了建设的速度。钢铁基地内部的公路网也已修建完成,金沙江上架起了一座铁索桥,40吨重的卡车可以在上面行驶,使整个建设能够做到相互配合,跑步前进(还是军事术语)。西昌小庙试验厂的炼钢脱钛试验正在加紧进行,铁矿、煤矿按照设计已经开工,冶金部和第一机械工业部的产品设计人员也分期分配来到这里,对于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现代化大工程,你们总指挥部指挥得力,调度有方,再加上全国人民的支持,只要我们一鼓作气,乘胜前进,就一定能尽快地把大三线的钢铁基地建设起来,有了钢铁,我们就能建造自己的大炮、飞机和军舰啦!"

  徐驰说:"请彭总放心,我们就是整天不睡觉也要提前完成建设任务。"

  彭德怀忙说:"毛主席说了,'攀枝花建不好,我睡不好觉',我看是既要快又要好才行。只要我们这些干具体工作的同志少睡点觉,多出点力,毛主席就能睡好觉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