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根泽的经历,被当地的青年团组织所发现,他们认为这中间体现了教育青年的一个原则问题--劳动与知识相结合的问题,于是采写了报道文章,原来只打算送到《中国青年报》作为一般先进人物介绍一下,不料立即受到团中央的重视,因为对他事迹的宣传,"有助于协助党解决一部分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回乡安心务农的问题,而这正是当时农村青年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从而开展起来。1953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青年团中央写给吕根泽的信:
你热爱农村,投身于农业劳动,刻苦钻研农业技术,并有力地推动了你村的互助合作运动,而得到了显著的成绩……你的事迹,再一次告诉了农村广大知识青年如何与农业劳动相结合,向他们证明了知识青年从事农业有无限光辉的前途。
同时,该报还发表了署名王石采写的文章:《站在建设前列的年青人--记初中毕业生吕根泽参加农业劳动的事迹》,以及社论《用吕根泽的范例教育农村知识青年参加农业劳动》均见《中国青年报》,1953年12月25日。,12月30日,吕根泽到县里,在有1000余名青年参加的大会上接受了团中央和团省委给他的祝贺信,从此成为与徐建春齐名的回乡青年的先进人物。互助组转社后,他担任了合作社主任。
1954年2月1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栗又文在接见吕根泽时提出,要"让吕根泽到各地去做报告,以自己的体会向广大青年尤其是知识青年说明参加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是必要的。把分散的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没有一定数量的知识青年参加是有困难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决不该都挤到学校和机关里去"。随后,吉林省团委在全省团县委书记会议上作出具体布置,采取几种方式广泛宣传。方式之一,是通过党报、团报和印发小册子对他的事迹进行广泛传播,其中仅小册子就印发1万多本,发到了各农村团支部,要求作为学习材料;方式之二,组织吕根泽到各县和青年直接见面,做报告,还利用纪念"五四"青年节时机,组织了一次全省规模的广播大会;方式之三,通过召开各种代表会、举办训练班,广泛进行宣传,全省有13个县70个区召开了知青代表会。据称,"这次宣传的广泛和深入程度,在吉林省来说还是第一次,基本上达到了人人皆知",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青年团吉林省委书记徐俊:《我们怎样运用吕根泽的先进事迹推动工作》,《中国青年报》,1954年8月3日。。
我们在这里如此详细地引述这些宣传方式,是因为这些做法,后来被推广到全国,成为日后动员知识青年必不可少的形式。
在对吕根泽进行大力宣传的同时,该省团组织也强调了对他本人的教育和扶植工作。当地团工委派专人长期住在他那里,对他进行教育,防止可能发生的脱离群众、骄傲自满倾向,"一次他喝醉了酒,谈了一些不妥当的话,群众有些反映,地团工委同志亲自找他谈话,他在团支部大会进行了自我批评"。他的互助组转社,也是上级派专人帮助完成的《海兰村团组织是怎样培养吕根泽的?》,《中国青年报》,1954年7月21日。。这种极力把典型人为地往一个固定模子里套,企图将他们塑造成高大完美形象的做法,不仅使还十分年轻的典型本人扭曲了自己的才能和天性,不利于他们的发展,而且也使这些先进人物本身越来越缺乏说服力,其流弊之深,是当过知识青年的人都深有体会的。
吕根泽后来的生活道路,与徐建春不尽相同。他毕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出名之后,他开始学习汉语,以后又掌握了汉文。1958年各地农村大办农业大学,他进入延吉县东成乡办的黎明业余农业大学学习,1961年被公社党委保送到延边农学院深造,1961年拿到大学毕业文凭。在此期间,他在延边农学院讲师的帮助下,写成《水稻栽培技术问答》一书,并且"进行了各种水稻育苗方法、水稻低产早熟和高产晚熟品种杂交、异种水稻杂交、水稻各种密植方法对比和水稻需水量调查等一系列的试验研究活动,其中不少项已研究成功或取得一定成绩"《吕根泽坚持参加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研究,由一个初中生变成具有大学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材》,《中国青年报》,1960年11月14日。。他被聘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特约助理研究员。他成为不同于徐建春的另一类典型:知识青年在农村成长为科学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典型。
吕根泽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也有活跃表现,1960年也就是三年灾害发展最为严重的一年,他曾代表他所在的海兰生产队,与后来的著名知青典型邢燕子展开"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立功"的友谊竞赛,这场只在报纸上轰轰烈烈,却无多少社会反响的活动如今看来更像一台只为演给人看的戏。此后也曾几经风雨的吕根泽,成为延边农业科学院的一名普通科研人员,直至如今。
杨明汉。他未曾像徐建春、吕根泽那样耀眼,仅仅是当时宣传的大批知青典型中的一个,但他的经历是很有代表性的。
吕根泽出名之后,有了进行科学实验的条件,有了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像他这样的重点培养对象,要想"成长为"什么人才都是不难的。可是,以"青年技术革新者"的称号被树立为全国知识青年典型的杨明汉,当年的道路就艰难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