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重大冤案的昭雪
发布时间: 2009-09-08    作者:刘小萌    来源:国史网 2009-09-08
  字体:(     ) 关闭窗口

 3为张扬《第二次握手》案平反
  张扬一案也是在"四人帮"亲自唆使下锻成的,但由于有些部门和当事人人为设置障碍,致使此案在粉碎"四人帮"两年之后仍未获昭雪。直到1978年10月《中国青年报》的一名女记者顾志成收到一封青年工人的来信后,情况才有了转机。
  这名青年工人在信中提到,几年前曾读过一部名叫《第二次握手》的手抄本小说,当时正在收缴这本书,自己是怀着一种"犯罪"心理读完的,并被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真实、健康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住了。它根本不是什么"反动小说",而是一本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时期实在难得的好小说。这位青年呼吁:迅速调查《第二次握手》及其作者的情况,给予平反,并希望早日公开出版这本书。类似内容的信件,报社已收到非止一二封。顾志成找来《第二次握手》,读完后深受感动,向上级反映了这个问题。为了寻找作者下落,《中国青年报》派出顾志成、中国青年出版社派出邝夏渝,于12月赴湖南调查。
  这时的张扬,由于长期监禁,身体日益衰弱,体重仅剩七八十斤,平反昭雪已刻不容缓。但种种人为的障碍,却使他依旧被囚系在阴冷的牢房中。顾、邝在湖南查阅了张扬一案全部卷宗,找张扬本人作了进一步了解调查,逐步弄清了冤狱原委。然而,当她们找到省公安局预审处主审张扬一案的当事人时,后者却一口咬定:"即使《归来》不是反动小说,张扬也是反革命。""其他几条(指所谓"恶毒攻击"等罪,详前文)也是主罪。"顾、邝又直接找到中共湖南省委的一位书记,汇报了调查情况,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尽快解决这起冤案,释放张扬,并希望将《归来》原稿带回北京。这位书记则答复说:公安局的意见,《归来》原是经湖南省师范学院中文系鉴定为反动小说的,现在必须由他们重新审阅,写出正式意见,才能对该书作出判断。所以人暂不能放,原稿也不能带回北京,要等结案后再说。他还表示,张除了《归来》以外,还有三个问题(指当初罗织的另外几桩"罪状")要重新审查。
  面对重重阻力,顾、邝二人于12月31日返抵北京,决心从上层推动案件的解决。在《中国青年报》1979年1月7日的第36期《青运情况》上,她们以《〈归来〉是本好小说--作者张扬应平反释放出狱》为题,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共中央和各有关方面反映了这件波及全国、旷日持久的文字狱,呼吁尽快解决。文章除揭露这桩冤案的炮制内幕外,对湖南省公安局《起诉书》中强加给张扬的诸条"罪状"逐一加以澄清。
  1月上旬,此案经中央领导人胡耀邦直接过问确认为冤狱,并通知湖南按中央指示办理。1月18日,张扬离开被关押四年之久的监狱恢复自由。在他铁窗生涯的最后一段,从长沙到北京,不少人为他和《归来》的平反奔走呼吁,终于排除了重重阻力,达到了平反昭雪的目的。1月20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发布消息:《手抄本〈第二次握手〉是本好书》,并加编者按,公开为张扬恢复了名誉。
  不久,著名作家秦牧在《中国青年报》撰文说:这一本书的公开平反,再次拆毁了"四人帮"留下来的一座文字冤狱,充分显示了初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之后带来的崭新气象。老作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并未停留在对《第二次握手》一书的品评上,而是从这起案件一波三折的平反历程中总结出必要的教训来:
  在"四人帮"被粉碎了两年多以后,张扬和他的小说《第二次握手》的冤案才获得昭雪,说明一个巨大的时代悲剧,它所拖的"彗星尾巴"竟是多么长的一串!这样的事情也敲起了一个警钟:冤案、假案、错案的清理,还有待于加紧进行。无产阶级法制和社会主义民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扬。
  秦牧先生将极左思潮的残风余响喻为长长的"彗星尾巴",的确形象之至。"文革"收场了,"四人帮"垮台了,极左思潮及其孪生物却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阴魂时隐时现,继续作祟为乱,形成社会进步的阻力。十几年来,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事业在经历几多风雨后已壮大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而对秦牧先生当年关于"'彗星尾巴'竟是多么长的一串"的感叹,人们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为任毅和《南京和青之歌》平反
  1970年8月3日任毅因谱写脍炙人口的《南京知青之歌》被判刑10年,从此开始了漫长的9年劳改犯生活。多年以后,他这样回忆那段度日如年的炼狱生活:
  我都不明白这9年中我是怎么熬过来的。那时监狱的一大特点是以犯人治犯人,甚至是以刑事犯来治政治犯。这里助长人的种种恶劣行径,诸如告密,奴颜卑(婢)膝,恃强欺弱,相互践踏等等。能在这里活下来的人,生命力和意志力都得相当强悍才行。肖明:《访〈南京知青之歌〉作者任毅》,《海南纪实》,1989年第7期。
   然而,即使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任毅依旧感受到人世间的友情。负责看管他的一名解放军战士原是在安徽插队的上海知青。一次他叫任毅将《南京知青之歌》唱给他听,当时,他凝神专注地听,眼中饱含泪水。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这位战士经常偷偷带一些食物给任毅,在劳动中多方照顾他。人们的关心使他增强了信心,相信"克制就是改造"、"不会一辈子坐牢"。值得庆幸的是:任毅,如他的名字所寓意的,终于以坚忍的毅力熬过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迎来希望的曙光。
  但是,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后,平反昭雪的企盼并未很快变为现实。这样,他又蹲了两年多的大牢。在此期间,他一再上诉,要求平反,不屈不挠。事后他回忆:"我在狱中基本上没受什么虐待,只是在'四人帮'粉碎以后,上诉带来无休止的斗争和饥饿以及肉体上的摧残,我连续每晚被批斗达一个月,白天还得劳动。"寥寥数语,足以概括平反昭雪的艰难。
  1978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将任毅的申诉书批转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查处。8月14日,该院作出《关于任毅反革命申诉一案的复查结案处理报告》。报告认为,原判认定其犯有反革命罪并追究其法律责任是不正确的。建议撤销原判,宣告无罪,恢复公民权,立即释放。不过,报告在承认任毅无罪的同时,对他的评价仍不可避免地受到那个时代观念的影响,如认为任毅世界观"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家乡》(指《南京知青之歌》)是有错误的,小资产阶级情调比较浓厚"云云。但不管怎么说,他重新获得了自由的权利。1979年他终于走出潮湿阴冷的牢房。这时距离十年的漫漫刑期只剩下一年。
  任毅出狱后被安排到南京一家丝织厂工作。他曾无比遗憾地说:如果早一年出狱,还能赶上高考的末班车。失去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任毅从普通业务员做起,今天已担任南京纺织工业供销总公司副经理。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5为陈卓然烈士昭雪
  "文革"期间,在极左路线影响下,南京市制造了为数不少的冤假错案。"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工作也就显得格外繁重。1978年7月13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显要位置介绍了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加强领导,采取措施,"抓紧复查群众申诉案件"的情况。报道内称:经复查宣告无罪的120件,免于刑事处分和减轻刑罚的有18件,合计138件,占复查处理案件的433%,尚有未结申诉案136件。尽管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复查工作成绩突出,但因为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当时还不可能就所有的冤假错案都予以平反。陈卓然等"现行反革命"一案共迫害5人,陈本人被冤杀,直到1981年5月才予彻底平反,就是一例。该案的苏小彬,1970年被判15年徒刑,在江苏省第9劳改队服刑。服刑期间被机床弄瞎一只眼睛。"文革"结束后,他不服判决,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但由于犯了"恶毒攻击"的"弥天大罪",以致昭雪之日一拖再拖。
  1981年5月13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二刑事审判庭终于就陈卓然一案作出公正判决。刑事判决书说:
  原对陈卓然以现行反革命处死,纯属冤杀,对苏小彬、倪寒予以现行反革命论罪科刑,决定对陈美丽、王茂雅教育释放亦是错误的。应予纠正。《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80复(70)军管刑字第102号。
  沉冤11年以后,陈卓然等人终于被宣判为"无罪"。历史宣告了他们无罪,历史是人民写的。而那些在"文革"中多行不义的"庞然大物",则被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陈卓然烈士是不死的。1993年11月南京市20余万老知青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隆重的《南京知青上山下乡纪念展》。在展厅中,陈卓然烈士的事迹尤其令人瞩目。许多老知青在他的遗像前长久伫立,缅怀不朽的英灵。在他旁边的题记这样写着:
  新一代思想者抬起了沉重的头颅,向如磐的夜气发出了犀利的剑击,尽管一闪即逝,也终将加入了曙光的行列!
  "文化大革命"中涉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冤案假案错案不可胜数,从以上五个案例中可以了解到当年复查平反工作的艰难。而这种艰难,不过是"文革"头几年共和国曲折发展的一段小插曲。为了将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为了使被侮辱被迫害的青年重新恢复名誉,许多干部、群众、知识青年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