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农业“大跃进”的发动
发布时间: 2009-09-07    作者:薄一波    来源:国史网 2009-09-07
  字体:(     ) 关闭窗口

毛主席发现南方某些高产地区水稻每亩植三万蔸,就号召各地根据不同情况合理密植。他在八大二次会议讲话时肯定:“所谓合理密植,在湖北、湖南、广东,就是三万蔸。”他还亲自算了一笔细账:三万蔸共插多少根秧,共发多少根苗,共长多少谷穗,共结多少粒谷子?最后按斤折合,一亩共打820斤。他认为北方的小米、麦子也可以算,高粱也可以算,玉米、番薯、谷子也可以算。

在农田水利建设和深翻改土运动中,出现了工具改革的苗头。毛主席对此高度重视。322,他在成都会议上指出:“改良农具运动应推广到一切地方去,它的意义很大,这是个伟大的革命,是技术革命的萌芽,它有伟大的意义,它带有伟大革命的性质。”在毛主席讲话的鼓舞下,广大农村掀起了工具改革的热潮。

采用自上而下刮大风式的推动工作的方法,特别是在反“右倾保守”的紧锣密鼓声中,即使是正确的指示,也难免被扭曲,往往弄得面目全非;更不用说一系列过高的指标、求成过急的要求,一些并不科学或只在一定条件下见效的具体经验被拔高为普遍经验加以推广,所带来的副作用了。据后来了解,深翻地,在一些地方变成翻得越深越好,有些地方竟有翻到一丈二尺深的。“合理密植”,在一些地方也变成越密越好,一亩地下种几百斤的,给插红旗,而按农民自己的经验下种的,则给插上白旗。结果,插红旗的土地只收一堆秕子,插白旗的土地倒真正增了产。按穗按粒推算产量的方法,在一些地方也演变成为制造“高产卫星”的方法之一。在工具改革中,因为搞所谓“车子化运动”、“滚珠轴承化运动”、“绳索牵引机化运动”等,结果也事与愿违,造成很大的浪费。山西有一个和尚同一个农民合伙,在山坡上挖鱼鳞坑蓄水,这个办法合乎当地实际,本来是不错的,但是,后来一普遍宣传,并在平原地区也盲目加以推广,搞所谓“葡萄串”、“满天星”,以致给平原地区农民带来严重的灾难。这些现象及其后果,都说明了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脱离客观条件去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不闹笑话,不跌跤,不受客观规律的惩罚的。

过高的指标,求成过急的要求,靠大辩论开路的刮风式的领导方法,所带来的副作用,最大的还是由此引发出来的各级干部的浮夸风。1958年的农业“大跃进”,是以严重的浮夸为其显著特征的。

浮夸,首先是点上的浮夸。在那以前,苏联发射了两颗人造地球卫星,在全世界引起很大震动,不少人就把自己假造的所谓高产典型叫做“放卫星”,一时间成为全国流行的时髦用语。68,报纸率先报道河南省遂平县放出亩产小麦2105斤的“卫星”;626,又报道了江西贵溪县水稻亩产2340斤的“卫星”。随后,“卫星”越放越大。小麦“卫星”亩产最高的,为922《人民日报》报道的青海蹇什克农场亩产8585斤;水稻“卫星”亩产最高的,为《人民日报》918报道的广西环江县红旗农业社亩产130434斤。除了小麦、水稻“卫星”以外,《人民日报》和一些省报,还连续发表了玉米、高粱、谷子、番薯、芝麻、南瓜、芋头、蚕豆、苹果等28种农作物和蔬菜、水果的高产“元帅”。

此起彼伏的“元帅”升帐,“卫星”上天,使一些同志本来就不冷静的头脑更不冷静了,说出了一些违背唯物主义基本常识的话。例如:723《人民日报》社论《今年夏季大丰收说明了什么》宣称:我国农业发展速度已经进入了一个“由渐进到跃进的阶段”,“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出多少粮食来”。83《人民日报》社论《年底算账派输定了》,811发表的一位负责同志论述夏季农业丰收经验的文章,813《人民日报》社论《祝早稻花生双星高照》,都正面引用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豪言壮语。83《人民日报》的社论还特别解释:“地的产是人的胆决定了的”,以此强调“人是条件的主人”,批判“唯条件论”。827《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关于山东寿张县亩产万斤粮的高额丰产运动的调查报告,编者冠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标题,并以通栏排出。10月间,有些同志总结当年农业高产经验时说,今年我国农业生产出现的新的规律就是高产,所有外国和中国农业科学书籍讲的那些规律,都被彻底推翻了。如果头脑是冷静的,牢记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牢记必须实事求是,是绝不会放出这种种浮夸的“卫星”,作出这无视科学、无视规律的轻率宣告的。

离奇的粮食高额丰产典型,大都是采用“并田”方法(即把许多块茁壮的成熟或基本成熟的庄稼移栽并到一块田里)假造出来的;也有一些是按密植株数推算出来的,如山东寿张县推算,一亩谷子密植四五十万株,一棵谷穗一两谷,一亩就是30000斤。然而,当时各级领导机关和新闻单位对此却置信不疑。领导机关以这样的典型作基础,对1958年粮食、棉花总产量作了极为乐观的估计,对1959年计划和长期计划的粮棉产量提出了高得出奇的指标。

1957年,我国粮食产量3700亿斤,棉花产量3280万担。195823,我以国家经委主任身份,向首届人大五次会议作关于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报告(当时年度计划由国家经委主管),提出:1958年计划粮食产量3920亿斤,比上年增加220亿斤;棉花产量3500万担,比上年增加220万担。应当说,这个指标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在年景正常的条件下,经过努力是能够达到的。但是,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一来,反“右倾保守”的空气一膨胀,地方对农业的“大跃进”充满了信心,地方提出的指标(后称为1958年计划第二本账),粮食4316亿斤,比2月人大批准的计划(后称为1958年计划第一本账)增加396亿斤,比1957年增加616亿斤(其中辽宁、内蒙古增长60%以上);棉花产量4093万担,比第一本账增加593万担,比大丰收的1957年增加813万担。这就有点玄乎了。

6月中旬开始,刚成立的各大协作区先后召开农业协作会议。由柯庆施同志任主任的华东协作区首先放出一炮:华东五省市(不包括山东)去年粮食总产715亿斤,今年夏季就收了203亿斤,加上秋季将有1200亿斤,比去年将增加507亿斤,增长近70%。谭震林同志625在会议总结中说,一般规律农业只能增长4%、5%,最多6%,一般的跳跃可达10%20%,华东今年增长70%,这是飞跃。他说,根据华东的经验,原来估计今年全国增产1000亿斤,就小得不像样子了。毛主席要求做到五年内全国人均粮食2000斤的任务,可能三年,至多四年就能完成。此后,其他各大协作区也纷纷按“大跃进”的愿望和要求测算本区的产量。湘、鄂、赣、粤、桂五省区协作会议估计,春收作物和早稻增产1倍多。一向低产的西北地区提出:1958年每人平均粮食产量要达到1100斤,19592000斤,1962年突破3000斤。1958825,农业部党组提供给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报告称:195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超过8000亿斤,比1957年的3700亿斤增加4000多亿斤,增长1倍以上。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对农业部的数字有所保留。91发表的会议公报宣布:1958年粮食产量将达到6000亿斤到7000亿斤,比上年增长60%到90%;棉花产量达7000万担,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10月,谭震林同志在西安召开的华北、东北和陕西九个省市农业协作会议上所作的总结报告称:1958年全国粮食产量8000亿斤是肯定的,1万亿斤是可能的。12月初召开的八届六中全会认为西安会议估计产量水分大,打了个折扣,在1210发表的全会公报中宣布:今年粮食产量将达到7500亿斤左右,棉花产量将达到6700万担左右。那一粮食年度的征购任务和经济生活,基本就是以这个估计数字为基础安排的。但后经落实,1958年粮食产量为4000亿斤,棉花产量为3938万担。

在一派浮夸气氛中编制的1959年计划的第一本账和“二五”计划的第二本账,粮棉指标也很高。

19586月中旬,由农业部门提出、国家经委汇总、我向政治局汇报的1959年计划第一本账的指标是:粮食6000亿斤,比当时预计的1958年产量增加1300亿斤;棉花6000万担,比当时预计的1958年产量增加1000万―1600万担。在高产“卫星”的鼓动下,8月,北戴河会议决定:1959年粮食产量指标8000亿―10000亿斤,棉花产量指标9000万―10000万担。10月,在西安召开的九个省市农业协作会议的总结报告提出:1959年全国粮食产量15000亿斤必须保证,并力争达到2万亿斤。会上还出现一种奇异的说法:我国粮食产量再提高,“把地球上的人通通集中到中国来也够用”。12月,八届六中全会对西安会议的建议打了个大折扣,全会决定:1959年粮食产量指标10500亿斤,棉花指标1亿担,与钢、煤指标一起,合称为1959年的“四大指标”,并公开发表。但1959年初,有些地方的农民说:“去年订的指标,是飞机上吊大闸蟹,悬空八只脚。”

1956年党的八大建议:“二五”计划(后称为“二五”计划第一本账)期末1962年粮食产量5000亿斤,棉花产量4800万担。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二五”计划第二本账:1962年粮食产量6000亿―7000亿斤,棉花产量6500万―7500万担。8月北戴河会议建议,1962年粮食产量15000亿斤,棉花产量15000万担,分别高出第一本账两倍和两倍多。头脑热度达到最高点时的11月,即第一次郑州会议经过讨论,曾写出《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初稿)》,要求到1972年全国平均粮食亩产达500010000斤,棉花亩产达到5001000斤,全国耕地实行“三三制”(三分之一种植农作物,三分之一休闲和种植绿肥,三分之一种树种草)。这些严重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和非科学的设想,理所当然地会落空的。

1958年粮棉等农产品产量盲目乐观的估计,并认为今后我国农业生产将不是以百分之几,而是以百分之几十的速度年复一年地增长的错觉,又引发了一个更重要的错觉,以为我国农业问题解决了,粮食吃不了了。从这个错觉出发,作出了一系列的错误决策,其中之一就是用农业逼工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业首先是钢铁上来,放手发动全党全民大办钢铁。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