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一五”计划的完成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国民经济的恢复将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提上日程,有的行业甚至在此期间已经完成。作为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边制定边实施的。同时,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也同步推进。“一五”计划的胜利实现,也促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一五”计划的实施与分析
(一)实施与完成情况
从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看,“一五”计划期间的进展大大超过了原定计划。到1957年底,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已占全国手工业者总数的90%左右;私营工商业和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已经完成,私营工业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不到千分之一,私营个体商业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只占3%。社会主义改造大幅度超计划的提前实现,固然可喜,但是由于“要求过急、变化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单一”,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
在基本建设方面,5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为493亿元,超过原定计划15.3%。在施工的一万多个建设单位中,限额以上的有921个,比原计划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全部建成投产的有428个,部分建成投产的有109个。这921个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骨干,其中有许多是我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电子器材的制造等。这些新工业的建立,改变了解放前我国工业门类残缺不全的面貌,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和技术改造奠定了基础。另外,“一五”时期基本建设的效益也是比较好的,投资额与新增固定资产之比、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都是历次五年计划中最高的。
就投资效果来看,据一机部调查,“一五”时期的大中型项目,建成后平均3年半就能收回投资。另据计算,1952年至1978年我国工业投资为3500亿元,实现利税8000亿元,投资回收期限大体是12年。如果将折旧费计算在内,回收期约为10年。同期日本是3年,美国是4年,苏联是5年。[21]由此可见,“一五”时期,尽管缺乏经验,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回收期仍然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
表2-1 “一五”期间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及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22] 单位:亿元
年 份
|
投 资 额
|
新增固定资产
|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
1953年
|
90.44
|
74.14
|
82.0
|
1954年
|
99.07
|
80.54
|
81.3
|
1955年
|
100.36
|
86.47
|
86.2
|
1956年
|
155.28
|
117.11
|
75.4
|
1957年
|
143.32
|
133.92
|
93.4
|
合计
|
588.47
|
492.18
|
83.6
|
在工业方面,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超过计划15.3%,使“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一五”计划规定为14.7%),其中生产资料生产平均每年增长25.4%(计划为17.8%);同时,手工业也超额完成计划,1957年产值比1952年增长83%(“一五”计划规定为60.9%)。在五年计划规定的4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27种提前一年达到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经过五年经济建设,不仅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1.5%提高到1957年的56.5%,而且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1957年我国钢材自给率达到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60%以上;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2%,12个工业部门的产品成本降低29%。
在农业方面,增长是不平衡的。1957年农副业总产值达到“一五”计划规定指标的101%。其中粮食产量为计划的102%,棉花产量为计划的100.3%。但其他经济作物,如黄红麻、油料、烤烟、甘蔗、甜菜、家蚕茧、茶叶经济作物大都没有完成计划。牛、猪、水产品等超额完成。除了农副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外,农业生产条件也有较大改善。五年内扩大耕地5867万亩,为计划的101%,新增灌溉面积1.1亿亩,为计划的152.8%,农用拖拉机由1952年的2006台增加到1957年的24629台。在林业建设方面,五年来造林面积达21469.5万亩,为计划的228.1%。
表2-2 1953-1957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的变化 [23] 单位:%
|
工农业合计
|
农 业
|
工 业
|
|
|
|
小 计
|
轻工业
|
重工业
|
平均增长速度
|
10.9
|
4.5
|
18.0
|
12.8
|
25.4
|
环比增长速度(以上年为100)
|
|
|
|
|
|
1953
|
114.4
|
103.1
|
130.2
|
126.7
|
136.5
|
1954
|
109.4
|
103.3
|
116.3
|
114.1
|
119.8
|
1955
|
106.6
|
107.7
|
105.6
|
100.0
|
114.5
|
1956
|
116.5
|
105.0
|
128.2
|
119.8
|
140.4
|
1957
|
107.8
|
103.5
|
111.4
|
105.6
|
118.4
|
农轻重比重变化
|
|
|
|
|
|
1953
|
100
|
52.8
|
47.2
|
29.6
|
17.6
|
1954
|
100
|
49.8
|
50.2
|
30.9
|
19.3
|
1955
|
100
|
50.3
|
49.7
|
29.0
|
20.7
|
1956
|
100
|
45.3
|
54.7
|
29.8
|
24.9
|
1957
|
100
|
43.5
|
56.5
|
29.2
|
27.3
|
在交通运输邮电方面,成绩斐然。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5万公里,比1952年增加一倍,穿越世界屋脊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1957年与1952年相比,全国内河航运里程增长51.6%,空运线路增长101.5%,现代化运输工具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144%和142%,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159.1%和100.6%,邮路总长度增长72.3%,邮电业务量增长72%。
在科技教育方面,由于经济建设高潮中技术人员极为短缺,形成全社会重视科学教育的风气,科学教育获得较快发展。高等学校经过院系调整后,1953年有181所,1957年则发展到229所,增长26.5%;1957年在校学生44.1万人,比1952年增长1.3倍;中等专业学校1957年在校学生77.8万人,比1952年增长22.3%;普通中学1957年在校学生628.1万人,比1952年增长1.5倍;小学1957年在校学生6428万人,比1952年增长25.7%。1957年全国科研机构共有580多个,研究人员2.8万人,比1952年增长2倍多。
在商业外贸方面,由于这个时期国民经济基本处于紧运行状态,作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特征之一的“短缺”逐渐暴露出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57年比1952年增长71.3%(计划为80%左右),猪肉、食用植物油、糖、棉布等许多生活消费品的社会零售额都低于计划规定的指标。为了保证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防止市场波动,国家越来越多地用行政手段来代替市场调节。“一五”计划期间,物价比较稳定,以1952年为100,1957年29个大中城市的零售物价指数为109.5,12个大城市职工生活费指数为109.2。“一五”计划期间的对外贸易也有较大发展,195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52年增长62%。在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继续实行进口替代政策,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工矿产品在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18%上升到1957年的28%。
在人民生活方面,1957年全国人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其中城镇居民为205元,比1952年提高38.5%;农民为79元,比1952年提高27.4%。到1957年底,我国职工人数为2451万人,比1952年增长55.1%,城市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生活也有较大改善,由于农业税的征收额一直稳定在1953年的水平和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农民1957年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20%左右。1957年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比1952年增长2倍多。
(二)绩效评价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9%;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是从1953年至1980年的5个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上述经济发展速度,不仅从国内经济发展史方面纵向相比是非常快的,就是与同期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非常快的。据麦迪森计算,1950年至1973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其中苏联东欧国家年均增长5.7%,非洲国家年均增长4.5%,拉丁美洲国家年均增长5.2%,亚洲国家和地区(不包括日本)年均增长5.2%。[24]
对于这一点,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价甚高:“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一五’计划相当成功。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8.9%(按不变价格计算),农业产出和工业产出每年分别以3.8%和18.7%的速度递增。由于人口年增长率为2.4%,而人均产出增长率为6.5%,这就意味着每隔11年国民收入就可翻一番。与20世纪前半叶中国经济的增长格局相比--当时产出增长速度仅和人口增长相当(二者年增长率均为1%左右)——第一个五年计划具有决定性的加速作用。就是同50年代大多数新独立的,人均年增长率为2.5%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经验也是成功的。例如印度,也是大陆型的农业经济国,最初的经济状况和中国相似,但它在50年代的人均产出增长率还不到2%。”[25]
“一五”计划也是1979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据统计,“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多,在工业总产值增加额中,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的产值占59.7%,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高11个百分点,是1978年以前最高的时期。[26]
再从反映资金利用效果的资金利用率来看,据张曙光分析,“一五”时期每百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为35元,投资系数为1.56,,即每增加一元国民收入所需投资不超过1.6元,是建国以来除1963-1965年调整时期以外最好的时期。从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税来看,“一五”时期每百元资金提供的利税历年都在25元以上,而且变动比较均衡,在26.4-34.4元之间,是建国以来最高的时期。“一五”时期,单位产值能耗的水平也比较低,而且比较稳定,平均每亿元产值耗能6.42万吨标准煤,是1978年改革开放前最低的时期。[27]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而且积累了不少经验,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提出了不少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理论和方针政策,可以说,“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它的实行不仅为当时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而且为以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计划体制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