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第二章 工业化的起步与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7)
发布时间: 2009-09-02    作者: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09-09-02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四节 “一五”计划的完成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国民经济的恢复将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提上日程,有的行业甚至在此期间已经完成。作为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边制定边实施的。同时,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也同步推进。“一五”计划的胜利实现,也促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一五”计划的实施与分析

  (一)实施与完成情况

  从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看,“一五”计划期间的进展大大超过了原定计划。到1957年底,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已占全国手工业者总数的90%左右;私营工商业和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已经完成,私营工业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不到千分之一,私营个体商业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只占3%。社会主义改造大幅度超计划的提前实现,固然可喜,但是由于“要求过急、变化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单一”,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 

     在基本建设方面,5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为493亿元,超过原定计划15.3%。在施工的一万多个建设单位中,限额以上的有921个,比原计划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全部建成投产的有428个,部分建成投产的有109个。这921个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骨干,其中有许多是我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电子器材的制造等。这些新工业的建立,改变了解放前我国工业门类残缺不全的面貌,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和技术改造奠定了基础。另外,“一五”时期基本建设的效益也是比较好的,投资额与新增固定资产之比、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都是历次五年计划中最高的。

     就投资效果来看,据一机部调查,“一五”时期的大中型项目,建成后平均3年半就能收回投资。另据计算,1952年至1978年我国工业投资为3500亿元,实现利税8000亿元,投资回收期限大体是12年。如果将折旧费计算在内,回收期约为10年。同期日本是3年,美国是4年,苏联是5年。[21]由此可见,“一五”时期,尽管缺乏经验,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回收期仍然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

  2-1 “一五”期间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及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22]     单位:亿元

     年 份

     投 资 额

    新增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1953

     90.44

     74.14

     82.0

    1954

     99.07

     80.54

     81.3

    1955

    100.36

     86.47

     86.2

    1956

    155.28

     117.11

     75.4

    1957

    143.32

     133.92

     93.4

    合计

    588.47

     492.18

     83.6

     在工业方面,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超过计划15.3%,使“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一五”计划规定为14.7%),其中生产资料生产平均每年增长25.4%(计划为17.8%);同时,手工业也超额完成计划,1957年产值比1952年增长83%(“一五”计划规定为60.9%)。在五年计划规定的4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27种提前一年达到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经过五年经济建设,不仅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1.5%提高到1957年的56.5%,而且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1957年我国钢材自给率达到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60%以上;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2%12个工业部门的产品成本降低29%

  在农业方面,增长是不平衡的。1957年农副业总产值达到“一五”计划规定指标的101%。其中粮食产量为计划的102%,棉花产量为计划的100.3%。但其他经济作物,如黄红麻、油料、烤烟、甘蔗、甜菜、家蚕茧、茶叶经济作物大都没有完成计划。牛、猪、水产品等超额完成。除了农副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外,农业生产条件也有较大改善。五年内扩大耕地5867万亩,为计划的101%,新增灌溉面积1.1亿亩,为计划的152.8%,农用拖拉机由1952年的2006台增加到1957年的24629台。在林业建设方面,五年来造林面积达21469.5万亩,为计划的228.1%

  2-2       1953-1957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的变化 [23]  单位:%

 

  工农业合计

  农 业

            

     

  小 计

  轻工业

  重工业

  平均增长速度

   10.9

    4.5

   18.0

   12.8

   25.4

  环比增长速度(以上年为100

         

     1953

   114.4

   103.1

   130.2

   126.7

   136.5

     1954

   109.4

   103.3

   116.3

   114.1

   119.8

     1955

   106.6

   107.7

   105.6

   100.0

   114.5

     1956

   116.5

   105.0

   128.2

   119.8

   140.4

     1957

   107.8

   103.5

   111.4

   105.6

   118.4

  农轻重比重变化

         

     1953

   100

   52.8

   47.2

   29.6

   17.6

     1954

   100

   49.8

   50.2

   30.9

   19.3

     1955

   100

   50.3

   49.7

   29.0

   20.7

     1956

   100

   45.3

   54.7

   29.8

   24.9

     1957

   100

   43.5

   56.5

   29.2

   27.3

    在交通运输邮电方面,成绩斐然。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5万公里,比1952年增加一倍,穿越世界屋脊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1957年与1952年相比,全国内河航运里程增长51.6%,空运线路增长101.5%,现代化运输工具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144%142%,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159.1%100.6%,邮路总长度增长72.3%,邮电业务量增长72%

     在科技教育方面,由于经济建设高潮中技术人员极为短缺,形成全社会重视科学教育的风气,科学教育获得较快发展。高等学校经过院系调整后,1953年有181所,1957年则发展到229所,增长26.5%1957年在校学生44.1万人,比1952年增长1.3倍;中等专业学校1957年在校学生77.8万人,比1952年增长22.3%;普通中学1957年在校学生628.1万人,比1952年增长1.5倍;小学1957年在校学生6428万人,比1952年增长25.7%1957年全国科研机构共有580多个,研究人员2.8万人,比1952年增长2倍多。

     在商业外贸方面,由于这个时期国民经济基本处于紧运行状态,作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特征之一的“短缺”逐渐暴露出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57年比1952年增长71.3%(计划为80%左右),猪肉、食用植物油、糖、棉布等许多生活消费品的社会零售额都低于计划规定的指标。为了保证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防止市场波动,国家越来越多地用行政手段来代替市场调节。“一五”计划期间,物价比较稳定,以1952年为100195729个大中城市的零售物价指数为109.512个大城市职工生活费指数为109.2。“一五”计划期间的对外贸易也有较大发展,195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52年增长62%。在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继续实行进口替代政策,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工矿产品在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18%上升到1957年的28%

    在人民生活方面,1957年全国人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其中城镇居民为205元,比1952年提高38.5%;农民为79元,比1952年提高27.4%。到1957年底,我国职工人数为2451万人,比1952年增长55.1%,城市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生活也有较大改善,由于农业税的征收额一直稳定在1953年的水平和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农民1957年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20%左右。1957年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比1952年增长2倍多。

  (二)绩效评价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9%;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是从1953年至1980年的5个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上述经济发展速度,不仅从国内经济发展史方面纵向相比是非常快的,就是与同期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非常快的。据麦迪森计算,1950年至1973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其中苏联东欧国家年均增长5.7%,非洲国家年均增长4.5%,拉丁美洲国家年均增长5.2%,亚洲国家和地区(不包括日本)年均增长5.2%[24]

     对于这一点,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价甚高:“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一五’计划相当成功。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8.9%(按不变价格计算),农业产出和工业产出每年分别以3.8%18.7%的速度递增。由于人口年增长率为2.4%,而人均产出增长率为6.5%,这就意味着每隔11年国民收入就可翻一番。与20世纪前半叶中国经济的增长格局相比--当时产出增长速度仅和人口增长相当(二者年增长率均为1%左右)——第一个五年计划具有决定性的加速作用。就是同50年代大多数新独立的,人均年增长率为2.5%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经验也是成功的。例如印度,也是大陆型的农业经济国,最初的经济状况和中国相似,但它在50年代的人均产出增长率还不到2%。”[25]

     “一五”计划也是1979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据统计,“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多,在工业总产值增加额中,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的产值占59.7%,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高11个百分点,是1978年以前最高的时期。[26]

     再从反映资金利用效果的资金利用率来看,据张曙光分析,“一五”时期每百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为35元,投资系数为1.56,,即每增加一元国民收入所需投资不超过1.6元,是建国以来除1963-1965年调整时期以外最好的时期。从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税来看,“一五”时期每百元资金提供的利税历年都在25元以上,而且变动比较均衡,在26.4-34.4元之间,是建国以来最高的时期。“一五”时期,单位产值能耗的水平也比较低,而且比较稳定,平均每亿元产值耗能6.42万吨标准煤,是1978年改革开放前最低的时期。[27]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而且积累了不少经验,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提出了不少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理论和方针政策,可以说,“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它的实行不仅为当时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而且为以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计划体制的形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