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第6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
发布时间: 2009-08-31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08-3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关于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认识

   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以及连年战争的影响,农村经济萎缩,大量失去生存条件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寻找生活出路。而城市经济同样不景气,无法吸纳这些农村来的劳动力,因此社会上存在着大量被农业所排斥而工业又无力吸纳的难民和流民。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一方面在农村实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失业和生活无着问题;另一方面,在城市中,由于国民经济尚未恢复,旧的经济需要改组,因此城市中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从1950年夏开始,政府着手动员组织城市中有条件的失业无业人员回乡生产,实行城乡之间劳动力的逆向流动。

   19506月,中共中央和政务院在制定救济失业工人办法时,即将回乡生产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政务院提出:对离乡不久或有条件返回农村从事生产的失业人员,提供旅费和一些安家费,帮助其还乡从事生产。为了有效贯彻这项办法,政务院在解释失业救济金的发放范围时,专门规定,凡从农村进城工作不足一年而失业者不在救济之列。还乡生产一般是结合土地改革运动进行的,在与农村关系密切的中小城市中,依此作为救济失业的重点。动员城市实业无业人员还乡,大都是本着使其自愿的原则,并事先与其家乡的县区政府取得联系,作好接待工作,使其还乡之后,能确实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但是也有一些还乡人员因安置工作没做好,还乡不久又返回城市。针对这种情况,政务院于1951117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今后遣送失业工人还乡生产,务须先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并根据自愿原则,使其还乡后确能从事生产事业;对于长期携眷在外,其原籍无家无靠且无生产条件的失业工人,应在当地解决,以免去而复返,虚耗救济基金。

      1950年至1954年还乡生产情况

 年份

1950712

 1951

195219

 1953

 1954

 总计

 人数

 98408

 23851

 16345

 4505

 2605

 145714

       1950年至1954年还乡生产人员构成

 类别

失业工人

失业知识分子

小工商业主、商贩

旧军官、旧官吏

城市贫民

无业青年及求职家庭妇女

其他求职人员

 总计

 人数

143020

 443

 418

 123

 802

 553

 355

145714

   政府用于遣送还乡人员的费用在失业救济金支出中所占比重并不大,1950年为12.24%,1951年则为1.05%。实际上,1952年以后,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村已没有耕地可分,动员城市失业人员还乡生产的办法已难以继续采用。

   建国初期,尽管城市失业问题严重,政府为此想尽办法,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市高收入的吸引,仍然有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寻找工作。另外,许多农村青年感到农村没有前途,羡慕向往城市的生活和机会,也是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重要原因。上述情况在土地改革完成后日益严重。

为了限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各大区政府都曾通报县区政府,禁止任意介绍农民进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劳动部门也作了一些限制性规定,如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不得在劳动介绍所进行求职登记,不属于失业人员范畴,各企业自行招聘人员时,应向政府劳动部门备案,不得招聘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等。

   19527月,政务院召开全国劳动就业会议。会议专门讨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会议提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应靠发展多种经营,就地吸收转化,防止其流入盲目流入城市,增加城市的负担。会议制定了《关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方针和办法》草案,形成一致看法。会议制订并于同年725日经政务院通过的《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农村中因已耕的土地不足,农村劳动力过去就有剩余。土地改革后,人人有地种、有饭吃了,但已耕土地不足的情况基本并未改变,劳动力仍有大量剩余,加以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与目前条件下可能的农具改良,如不在农业、副业、林业、畜牧业、手工业等方面积极设法,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将更加多,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目前是在无组织无计划地盲目地向城市流动着,这也增加了城市中的失业半失业现象。但我们必须认清城市中伴随着经济改组而来的新的失业半失业问题及因生产改革、社会改革、土地改革、组织起来而显现出来的城乡剩余劳动力,是前进中不可避免的一时的困难,这与反动统治下的失业问题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城市各种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和城乡大量剩余劳动力之充分应用的问题,是在大规模的国家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生产向前发展的前提下也是完全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

  对于如何正确解决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决定》提出了以下办法:“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不同于城市的失业半失业人员。他们是有饭吃有地种的。但他们有大量的潜在的劳动力没有发挥出来,应该积极设法使之发挥到生产上来。同时已耕的土地不足,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就不够种,进一步向前发展,定会产生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因此,从根本打算,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移民,在不破坏水土保持及不妨害畜牧业发展的条件下,进行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大量发展小型水利,变旱地为水地,改良种子,改良耕作技术,提倡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人口密集的地区,也还有大量的废弃土地,如沙地、碱地、红土地等,经验证明是可以利用的,应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把这些废弃土地垦植起来。整修土地,改良土壤以及湖泊的蓄洪垦植与山地的水土保持工作等,亦应有计划地进行。

   此外,有计划地发展有销路的副业、手工业和农副产品的初步加工,植树造林,养鱼捕鱼,疏浚河道,修筑道路以及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等,都是可以容纳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各主管部门应订出计划,因地制宜,逐步推行。尤其是合作总社,对既有利于国内销售又有利于出口的手工业品,应尽可能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加以推广。

   必须积极开展组织起来,进行互助合作运动。在组织起来的基础上,移民垦荒、整修土地、进行小型水利等项工作,将更便于推行。

   城市与工业的发展,国家各方面建设的发展,将要从农村吸收整批的劳动力,但这一工作必须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而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大量吸收。故必须大力说服农民,以克服农民盲目地向城市流动的情绪。[105]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4301431页,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33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中国的土地改革》编辑部等编:《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722723页,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

[4]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央文件选集(1952)(),第1680页。

[5]崔乃夫主编:《当代中国的民政》(),第110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6]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752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7]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754755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8]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央文件选集(1952)(),第1742页。

[9]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央文件选集(1952)(),第1742页。

[10]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央文件选集(1952)(),第1723页。

[11]《中共中央关于乡的区划标准及编制人数的通知》,19521112。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央文件选集(1952)(),第24282429页。

[12]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央文件选集(1952)(),第17421743页。

[13]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央文件选集(1952)(),第1743页。

[14]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央文件选集(1952)(),第17461748页。

[15]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领导及区乡两级停止“三反”斗争的指示》,195229

[16]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央文件选集(1952)(),第14911497页。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册,200-201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8]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560页,1986年出版。

[19]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562页,1986年出版。

[20]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央文件选集(1952)(),第14711472页。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册,27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2]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57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23]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61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24]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555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25]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356页,科学出版社19955

[26]《田赋会要》第三篇:《田赋史》下册,正中书局,19344749页。

[27]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第1054页。

[28]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第1092页。

[29]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55年,第1025页。

[30]《中国农民负担史》第四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第7778页。

[31]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06109页。

[32]《中国农民负担史》第四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第98页。

[33]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15页。

[34]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55年,第1034页。

[35]《中国农民负担史》第四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第7475页。

[36]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1032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37]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1035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38]《中国农民负担史》第四卷,第119页,中央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39]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704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40]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738740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41]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742746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42]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西北乡镇地方财政基本情况及今后改进意见》,1952年。《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755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43]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742746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44]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西北乡镇地方财政基本情况及今后改进意见》,1952年。《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755756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45]华北财委:《关于贯彻中央整顿乡()镇地方财政工作会议的报告》,1952724。《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751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46]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742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47]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西北乡镇地方财政基本情况及今后改进意见》,1952年。《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758759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48]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739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49]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739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50]财政部农业税司编:《1952年农村经济、农民负担及农业生产成本调查资料》,19542月印。

[51]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738739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52]《薄一波同志关于检查违犯财政纪律的初步总结报告》,1952726

[53]参见毛泽东:《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195391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

[54]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1022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55]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1032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56]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1035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57]华北财委:《关于贯彻中央整顿乡()镇地方财政工作会议的报告》,1952724。《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753754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58]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1036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59]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央文件选集(1952)》(二),950951页。

[60]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央文件选集(1952)()

[61]详细情况请见《东北局向中央的综合报告》,19501月。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62]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第43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63]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第18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64]转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19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5]转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19719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6]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第42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67]参见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第3840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68]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3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69]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3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70]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191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1]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444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72]《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第184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73]《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4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74]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50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75]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169170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76]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80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7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册,276-278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7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册,27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79]《周恩来选集》下卷,第5页,人民出版社,1984

[80]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3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81]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第3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82]《中共中央对华东局“发展农业生产十大政策”布告的批示》,1951124。《中央文件汇集(1951)》(四)。

[8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第707708页,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

[84]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村经济体制卷》,第46246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85]薄一波:《加强党在农村中的政治工作》,《新华月报》19517月号。

[86]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村经济体制卷》,第44845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87]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村经济体制卷》,第45645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88]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村经济体制卷》,第45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89]《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第15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90]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第25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91]《华北局关于全区第一期农村整党工作报告》,1953222

[92]《中央文件汇集(1952)(),第14701471页。

[93]财政部农业税司:《1952年老解放区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农业税制由比例税改行累进税问题的调查研究试算资料》,19542月。

[94]转引自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512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95]《周恩来选集》下卷,第89页,人民出版社,1984

[96]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第569页,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97]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第425页,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98]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第538页,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99]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第474页,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10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52)》第4册(电子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01]《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

[102]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第563页,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103]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第616页,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104]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第582583页,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10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52)》第3册,(电子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