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观
发布时间: 2009-08-27    作者: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09-08-27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二节  以两个“总路线”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观

  实现经济上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产生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被侵略、被压迫者,都是由民族、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因此当这些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还面临着本该由资本主义完成的工业化任务,而这些国家的工业化任务,与依靠外部资源和市场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相比,非常艰巨。同时,世界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战争威胁,使得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任务也更加迫切。社会主义只有在经济发展上表现出超过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速度,才有可能存在和发展。这是战后社会主义国家赶超型发展观和战略形成的根本原因。这种发展观可以苏联的工业化理论为代表。它作为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苏联的主流理论和指导思想,不仅对苏联,也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内容: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是工业高速增长;三是工业化以社会主义改造为条件,即工业化是以建立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保障的;四是农业应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对于中国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和朝鲜战争所造成的国家安全压力,都使得中国共产党迫切地需要加快工业化的速度。这在1951~1955年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即反映出来。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在1954年就说:“中国土地少,人口多,交通不便,资金不足。因此,农业赶不上工业建设的需要,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不要把它看短了。这是在革命胜利后用突击方法发展工业国家必然要发生的现象。我国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不同,资本主义工业化是长期的过程,我们是突击;资本主义可以去掠夺殖民地,我们要靠自己;资本主义开始是搞轻工业,我们一开始就搞重工业;资本主义在盲目中依靠自然调节,能够相当地按比例发展,而我们说要按比例发展是从长时间算的,在短时间内,只是力求建设与消费、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不要脱节太远,实质上并不是按比例的发展。”

  1955年10月29日,毛泽东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就明确说:“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究竟要几十年,看大家努力,至少是五十年吧,也许七十五年。”“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 这种强烈的赶超意识,还表现在毛泽东的下面这段话上:“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象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

  因此,在我国完成经济恢复任务、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第一年,即1953年,毛泽东就正式提出了向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过渡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并于1956年底基本上建立起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制度。

  但是,由于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弊病,加上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四过”,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刚过,体制的弊病就暴露出来,中国共产党在八大前后曾经探索纠正这种弊病,改革苏联模式。但是1957年春发生的农村合作社“拉牛退社”、整党整风中暴露出来的意见,都使得毛泽东感到这种不满是针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并最终会威胁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因此,从1957年反右派运动以后,所有制改革就成为“禁区”。而经济发展问题则集中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改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如何调动人民群众和地方政府积极性,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尽快实现工业化目标(先是“大跃进”期间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后是1964年提出的到20世纪末基本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此外还有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等,现在看来,这些目标仍然过高)。这些发展观念集中反映在1958年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里。

  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党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西方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将对外贸易的重心和资本、技术的引进完全转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方面。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我国都得到了苏联大规模的技术和资金帮助,并取得了对外开放的明显成效。但是到了60年代以后,由于中苏两党关系的恶化,这种资本和技术的大规模引进也断绝了,虽然此后我国又将技术引进转向西方国家(包括日本),但由于对战争威胁的估计过于严重(战后两次局部“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发生在中国周边,并将中国卷入。此外还有中印边界冲突,中苏边界冲突)和坚守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纯洁”,始终没有突破间接和直接利用外资的界限。

  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加上长期实行向重工业倾斜的高积累政策,因此“短缺”就成为常态。为了保证城市工业发展和消费品供给,不仅从1961年开始实行了严厉的城乡壁垒政策,甚至让部分城市人口逆向流入农村,而且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给,从1953年起也实行了定量凭证供应制度,甚至愈演愈烈。在城市,出现“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在农村,则出现“社员吃集体大锅饭”、“出工不出力”的低效率。

  在此期间,尽管在某些时期中国共产党也提出了诸如“论十大关系”、“四大平衡”、“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等正确发展观念和政策,但是由于经济体制和“急于求成”这两个基本因素的制约,都不能得到长期贯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工业化的制度安排方面,这个时期的探索不仅没有突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大框架,反而为了维护和完善这种制度,采用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办法,结果“南辕北辙”,变成“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第三节  以“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代表的初级阶段发展观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