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图书 >> 图书评介
吸取历史智慧 彰显交叉学科魅力
发布时间: 2011-03-22    作者:武力 石建国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1-03-22
  字体:(     ) 关闭窗口

——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作为经济现代化最基本的内涵和核心,其实质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并进而向信息社会跃迁的过程。同时,世界历史还表明,由于各国自然禀赋、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之不同,世界各国工业化的演进路径亦不尽相同。即使是各国在同一历史背景下,抑或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做出不同的工业化模式选择。中国的工业化肇始于落后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起点低、地域广、差别大、不平衡的现实约束使得中国工业化道路显现出自身的鲜明特点。高伯文教授近期出版了41万字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是近几年来研究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经济史的又一重要成果。该书既有史实描述,又有理论分析;既有长时段跨段的经验归纳,亦有横截面时点的综合演绎。可以说,该书在结构安排上,既照顾了理论偏好的读者,也满足了历史趋向的学者之需。细读此书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构想,还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乃至今天我国正在努力实施的新型工业化战略,无不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该书紧紧围绕中共如何在经济落后的大国推动工业化进程并不断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这一核心,深刻阐述了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演变路径,其基本线索锁定在四个方面,即中国作为落后大国实现工业化的艰巨性、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向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转变的必然性、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变革的必要性以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与实施的科学性。

  首先,从中国实现工业化道路的艰巨性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新政权面对的是积贫积弱的国民经济和严峻的国家安全问题。上百年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和数十年的国内战争,使得中国经济之弱、民众之穷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亦不为过。同时,战争记忆也深深刻印在中共领导集体成员的脑海里,从战争硝烟里走出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国家安全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因此,上述这种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的经济落后状况以及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考虑,是中共选择工业化道路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但是,时代给予中共的选择却是硬约束的。新中国成立时,国际上已日益裂变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与其说工业化问题是历史留给中共的选择,还不如说是历史留给中共的既定任务,那就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二,从中国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变革的必要性来看。从1957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又称为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可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人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一部分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并用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代替它们的进口;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随着重工业的建立和优先发展,用重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装备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随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在施行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时期,由于政治上的民主化进展速度与经济上的公有化速度差距很大,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管理没有民主制度作保障,缺乏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因此工业化受到毛泽东晚年个人偏好的严重影响,尽管在较短的时间里基本建立起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同时也付出了波动大、结构失衡和资源浪费严重的代价。同时,许多生活消费必需品严重短缺,必须凭票购买。因此,以“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标志,中国的工业化战略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开始了根本性的转轨。 

    1. 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稳健发展
    2. 吸取历史智慧 彰显交叉学科魅力
    3. 工业大国如何向工业强国转变
    4. 论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问题
    5. 中国 离工业强国有多远
    6.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劳动关系重塑
    7. 苗圩: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8. 书评是学术积累的重要一环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
    10. 从“选择的历史”看“历史的选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