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制度史
浅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发布时间: 2010-08-25    作者:李鹏鹏    来源:求是理论网 2010-08-0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三十年多年。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步入小康,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政府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干大事的政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很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不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国策已经实施三十多年,邓小平同志的先经改后政改的战略在我国取得了很大成功,这是邓小平同志比戈尔巴乔夫高明的地方。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我国的政治改革步伐缓慢在某些方面已经束缚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中国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是实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好时机。

二是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任务虽然提了出来,但还缺乏研究和探索,远远没有破题。

三是在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设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譬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等还很不完善、很不健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治监督的改革还缺乏力度,从而使腐败不绝、吏治失范、权威流失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什么是民主

民主与自由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有阶级性的,而且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西方国家迫使别国接受它们的人权、民主、自由和价值观,这是决不能接受的。我们认为人权、民主、自由都是相对的,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具体内容。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我国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江泽民)

我个人认为民主就是领导意见、专家意见、群众意见的充分表达和相互妥协最后达成一致。领导是往往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远见卓识,我国正是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卓越领导人的带领下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专家往往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长期调查研究,在本领域具有权威,因此专家意见、建议要予以重视;群众是政策的受益者或者受害者,是政策的作用对象,所以必须全心全意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心声。胡锦涛同志强调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随着人民群众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群众的在政治方面的参与程度和广度会不断加深。

    1. 全面依法治国本质上是政治体制改革
    2. 协商民主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破题
    3.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逻辑:权力规制与权威重建并举
    4. 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5.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应树立条件性思维
    6. 中国政治未来走向
    7. 再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8. 政治体制改革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9.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取向
    10.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