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基层民主建设史
基层民主中执政党与社会关系变化的透视
发布时间: 2010-03-05    作者:蔡霞    来源:《探索与争鸣》 2010-03-05
  字体:(     ) 关闭窗口

  ——以成都农村社会为例

    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是政党政治的基本关系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政党的生存发展,决定着政党活动的成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武装革命中充分地发挥了政党的功能,与人民结成了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关系,成为中国革命的社会政治中坚和领导力量。但是,执政后由于党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未能及时转变,执政党在国家、政党、社会的宏观结构中发生位置偏移,因此党摆脱不了“脱离群众的危险”这一阴影,党与社会的关系产生内在的紧张,并进而削弱着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中的一大难题。成都市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创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使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
  执政条件下政党与社会关系内在紧张的初步分析执政后,党能不能与人民群众继续保持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党能不能始终坚持她的根本宗旨,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如果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不科学,就可能影响党的执政效能,并进而损害党与社会的关系。
  在民主的政治结构中,政党居于国家与社会之间。一方面,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民众通过政党去控制国家权力,实现民主政治;另一方面,国家通过政党与社会连接,与社会实现互动。政党居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这一位置,使得政党对国家和社会都发生影响,成为民主政治中不可缺少的政治机制。“政党创造出民主政治,现代民主政体不容置疑地与政党制度互栖共生。”[1]“领导”是指政党对社会的影响与引导,政党通过自身的政治感染力和号召力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与政党一起团结奋斗,实现政党的目标。而“执政”是指政党通过民主竞争选举的法定途径,受社会委托进入国家政权系统运作国家权力,以更好地代表、实现和保障社会利益。“领导”要求政党通过各种非权力强制的方式始终与社会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的信任、认同和支持。“执政”则要求政党在掌控国家权力后,必须在宪法和法治范围内依法运作国家权力,使国家各职能部门能够充分履行自身职责,为社会提供必需而充分的公共产品。总之,从学理角度看,党的“领导”是属于社会政治范畴的概念,党“执政”则属于国家法治范畴的概念。
  由于对现代民主政治认识的不足,以及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厚影响,我们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能正确区分执政与领导的不同,造成领导与执政的错位和混淆。于是,一方面在国家政权系统运转中,党以“领导”来代替“执政”,忽视国家政权系统中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不同职能和实现有序运转的各自要求,把国家政权系统作为执行党的政治指令的工具,甚至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由党组织直接代行国家职能。另一方面,在社会领域中,不仅是社会的一切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而且我们又将“执政掌权”看作是体现党的领导,党组织实际掌握各类社会组织的权力资源,全面运用权力意志来指挥甚至命令群众。这样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使党在民主政治结构中偏离了政党的本原位置,在执政党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强执政党、弱社会的关系。
  这种关系造成了政党功能的扭曲,进而产生党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一些地方党组织主要以上级指示精神和领导干部的意志作决策,决策背离地方实际和民众意愿,甚至搞腐败决策侵害群众利益;一些地方延续过去的上级任免方式,造成干部任用脱离民意,民众满意信任的干部不一定走到领导岗位上,群众对不满意不信任的干部也无力罢免撤换,甚至用人风气的败坏直接导致民怨。与上述情况相联系,党在社会民众中的政治权威下降,农民群众对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宣传动员反应冷漠甚至怀疑拒斥。如果说,这种紧张在计划经济时代被当时的政治高压所遮蔽的话,那么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快速生长的条件下,随着社会利益的多元分化、群众民主政治意识的逐步增强,这种内在紧张在基层社会就比较充分地显示出来:

    1. 基层民主的必要环节
    2. 深化基层民主建设研究的一部新作
    3. 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的途径
    4. 基层民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5. 力推基层民主制度化
    6. 乡镇党员领导干部的公推直选
    7. “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8.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话语结构的流变
    9. 内生与规制:扩大基层民主的发展路径
    10. 乡镇人大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