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党制度与国家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2-02    作者:林尚立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0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中国,伴随着传统帝国体系的危机、动摇和崩溃,现代政党得以萌芽、诞生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党要么以肩负领导革命、推翻专制、创建共和的使命而出现,要么以响应共和、参与议会选举的名义而出现,志向不同,层次不一。中国最初的政党制度产生于辛亥革命之后的国家建设实践,先后经历过多党制和国民党一党独裁制。l949年,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形成的多党合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实践,形成了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国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历程表明,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确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先后为这个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扎实的政治基础与制度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制度不仅经历了历史的选择和社会的检验,而且经历了国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可以说是在政党、国家与社会三方有机互动、共同努力的过程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与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现代化逻辑相契合,而且与人民民主和国家建设相契合。

  一项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不仅需要规范的考察,而且需要经验的检验。规范的考察固然可以从抽象的原则出发,但这种考察要有意义,其原则不可能是孤立的单项原则,相反,是基于一定的逻辑关系而形成的原则体系,其中的逻辑不是来自观念的运动,而是现实的经验运动。因而,即使是规范的考察也需要建立在对经验的把握基础之上。对制度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经验把握,关键在于把握制度与现实运动之间的契合性。即能够适应现实运动的要求。创造现实运动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制度在价值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只有建筑在其对现实运动具有实质性的价值和基础之上,否则就一文不值。就政治制度而言,这个现实运动不仅是社会现实运动,而且包括国家建设的现实运动。不能同时适应社会与国家需求的政治制度,是很难在社会与国家之间创造出有效的秩序和发展的。基于这样的理念,结合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来考察和把握中国的政党制度,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现行的政党制度具有其合理性与合法性。

  一

   中国的历史与社会状况决定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政党领导的支撑。

  众所周知,中国是被外部的现代化力量强行拉入现代化发展潮流的。因此,对中国来说,现代化不是内生的,而是从外部嵌入的。这决定了中国是在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社会力量,包括新兴的阶级力量的前提下迈人现代化的。另一方面,现代化一旦启动,传统的政治就必须面临变革,其核心不在于制度与体制的形式变化,而在于国家权力的归属变化,从传统的归属方式迈向现代的归属方式,即国家权力在性质上归属社会,归属人民,并由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来掌握。显然,在新兴的阶级力量没有形成的条件下,辛亥革命所创立的民主共和就必然会面临着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主体而无法有效确立和发展的局面。即现代的民主制度形态确立起来了,但民主共和不但没有发展,反而不断退步。政治上的失效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使国家进入无政府状态,外敌欺凌,内部割据,民主共和也因此面临夭折的危险。面对这种困局。孙中山提出了拯救民主共和的方案,即通过政党的整合,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现代化社会基础和现代阶级力量的社会。迅速建立一个能够担当领导现代化发展和建构民主共和的主体力量。为此,他领导和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并由此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希望国共合作之后的政党力量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承载起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整合,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民主化建设。于是,在中国,开辟了以政党为核心而不是以军队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和现代国家建设历程。这就是所谓的“党建国家”历程。

  从中国的国情和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基本逻辑来看,孙中山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首先,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需要一个核心主体。在西方国家。如英国,这个主体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历史表明,主体的代表性、整合力和成熟度,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现代化的成长。法国与英国相比,在迈向民主的道路上无疑更加激进和彻底,但其现代化发展却大大逊色于英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国社会结构多元,一直无法形成一个能够有效整合法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结果,法国的政治不得不在帝制与共和之间徘徊,使得现代化发展与民主化的发展无法有机统一,形不成相互促进的发展合力。因此,孙中山先生要为中国创造一个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或者说核心主体,是符合现代化规律的。其次,就中国的国情来说,中国迈人现代化的时候,社会不但没有形成一个新兴的主导力量,反而在军阀割据下陷入四分五裂的无政府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自然是建立一个核心主体,成为社会与国家的中坚。为此,孙中山选择了最具有现代民主价值和意义的政党组织。并强调要建立能够为政党宗旨而奋斗的军队,并把军队置于政党的领导之下,支撑政党对社会的整合和对国家的领导。以政党为核心整合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与民主化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化逻辑在中国社会的具体体现。至于什么样的政党能够担当这样的角色,不仅取决于政党的性质与能力,也取决于时代与中国社会的选择。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主体和支撑力量,与政党本身先进性有关,但也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求有关。

    1. 中国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互动历程研究
    2. 从大历史看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机理
    3. 中国政党制度对中国现代化推进具有决定性的功能意义
    4. 从中国政党制度特点看增强党的基层执政能力
    5. 中国政党制度与国家建设
    6. 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
    7. 张星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统一
    8.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共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与践行
    9. 王爱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与经验
    10.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演进、特征及其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