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谈谈发展安全性
发布时间: 2010-11-03    作者:田芝健 温波 杨建春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1-02
  字体:(     ) 关闭窗口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考量

   核心提要

  ●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创新紧密结合,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使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

  ●先进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良好市民文明素质、独特文化气质等文化软实力,是支撑区域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各级政府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管理者和行政权力行使者,其角色定位、机构设置、管理方式等,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务实举措。它事关我国国家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事关发展的生态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不仅具有现实的经济转型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政治战略价值。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维护发展的安全性,才能进一步提升区域软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始终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强化创新取向中维护生态安全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目标。近几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如何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维护好生态安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实现高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矛盾中一个重要变量,生态风险是全局性风险。把产业优化升级置于生态文明的大框架下,推进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就是要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和利用资源、环境,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走上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可循环的低碳高效发展的轨道。而实现这一转变,从根本上来说必须依靠创新,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创新紧密结合,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在结构调整和集约发展中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的新路。

  在更多惠及民生中巩固社会安全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国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随着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拉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日益关注,对进一步解决住房、就业创业、医疗卫生、教育、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事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产生新的期待。如不认真对待、妥善加以解决,势必影响社会安定。

  把民生置于发展的视野,就是要使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各方面、各行业、各领域的统筹协调发展,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增强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基层党建、基层民主与村庄社区治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发展。政府投资民生,也能产生宏观经济效益。改善民生的结果是提高国民收入,为扩大消费创造了条件,并进而带动生产和就业,形成经济良性循环。不能把结构调整狭隘地理解为产业结构调整,还应包括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动力结构的调整,保持投资、出口、消费相匹配,形成合理的分配关系。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对城乡低收入群众给予更多关爱,有助于维护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公平性,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的动力。

    1. 加快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
    2. “十二五”平衡的难点在哪里
    3. 以调结构为主攻方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 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未来
    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6. 处理好五个关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7. 用更开阔的视野加快转变方式
    8. 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9. 论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应的转变
    10. 深化理论认识 明确前进方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