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前,走的是一条高指标、高积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相继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战略思想,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使中国走上一条经济效益比较好、发展速度比较快、人民得到较多实惠的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一、改革开放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因及效果
改革开放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与中国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同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因没有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而深受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理论即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实现工业化的影响,我国与二战后新独立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从苏联援建的l56项重大项目建设人手,中国开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而实现工业化的建设步伐。由于缺乏大规模建设所需资本,加上可供利用的外国资本很少,中国只能通过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低各种投入要素的价格,来积累建设所需资金。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和与之相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资源配置权多被控制在政府手中,市场力量微弱,不能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本应起到反应市场信号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企业,因受政府和计划体制的双重约柬而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一切按照计划行事,没有动力和积极性去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提高经济效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中国一定时期内采取片面发展重工业、追求发展速度的作法,使得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形成。
应该指出,改革开放前推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统计资料表明,l952年至l978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7.9%、8.2%、6.0%。该速度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使与发展较快的韩国相比也不低多少。产业结构发生可喜变化,与l949年相比,l978年国民收入中工业所占份额从l2.6%上升到46.8%。农业份额则由68.4%下降为35.4%。与此同时,经济总量有了大幅度提高。1952年的工业总产值才343.3亿元,1980年已达4992亿元,增长了l3.5倍。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初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为今后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追求高速度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由此牺牲农业、轻工业、第三产业,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追求数量;不注重效率。这种发展方式,存在较多弊端。第一,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片面发展重工业,致使农轻重比例失调,产业结构畸形。在实施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期间,重工业总产值比重从l952年的l5.3%到l957年增加至25.5%,是必要的。但自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掀起“以钢为纲”的群众性运动推进整个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正确方针变为片面发展重工业的错误方针,并持续了20年。l978年的重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为41.1%,是建国以来最高的年份,同年重工业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的50,9%,而轻工业只有6.1%,浓业投资更低,长期以来对重工业的投资大大高于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使得产业结构极不协调。第二,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忽视综合平衡。改革开放前我国在经济上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集中表现是以高速度、高指标为标志的“大跃进”运动。196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25%,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下降25%。这不仅导致国民经济不能协调发展,而且使人民陷入困境,出现三年困难时期,教训极其深刻。但我们对此并没有足够重视。20年后的1977年党的十一大再次提出“全面跃进”口号,要求在今后8年,特别是近3年国家计划新建和引进l20个大型项目。其中有10大钢铁基地、9大有色金属基地、8大煤炭基地、l0大油气田、30座大电站、6条铁路新干线、5个重点港口等。如此庞大的建设规模和过高的发展速度是同国力不相适应的,因而无法实现。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1979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这个“全面跃进”设想才没有完全付诸实施。第三,经济效果差。以“五五”时期为例,1976年基本建设投资,国家预算内安排部分完成311亿元,加上自筹共完成376亿多元,比1975年还减少了32.8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8.9%,全部建成的大中型项目85个,比1975年减少82个。国务院《关于l977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1977年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为“相当多的企业管理仍然很乱,产品质量差、物资消耗高、劳动生产率低、亏损大、事故多”。第四,积累率过高,忽视人民生活的改善。为了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我国采取了高积累率,1977年的积累率高达32.3%。l978年,积累率更是高达36.5%,成为l958年以来20年中最高的一年。在高积累的情况下,较少考虑改善人民生活。统计表明,1957--1978年的20年中,虽然中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96倍,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却只提高44.0%,年均提高l.8%,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提高2.6%。农村居民水平年均仅提高1.5%。l978年虽然粮食获得丰收,但全国人均消费粮食才391斤、食油3.2斤,比1949年的409斤和3.4斤的水平还要低。邓小平也指出“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
可见,伴随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而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既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贡献,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应予以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