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前苏联”图书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 2010-05-25    作者:何明星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05-25
  字体:(     ) 关闭窗口
   前苏联的图书、电影、歌曲等等,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心里留下了太深的文化印迹。不仅图书中人物名字、情感故事广为人知,甚至连发型、服装都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时尚。以图书为例,自1949年后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前苏联图书曾经长达十几年占据中国图书消费的重要地位。

  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苏联图书热”是怎样发生的?对时代文化趋势产生了哪些导向作用?给今天的文化出版业带来哪些启示?

  我因故读到了国际书店(1980年之前我国唯一一家专业对外发行机构)第一任经理朱希先生的回忆录,通过名为《草创记》的回忆录记载,我了解到国际书店在前苏联帮助下具体创办的一些细节。

  在1949年前夕,黄洛峰、刘辽逸(担任翻译)和朱希三人在天津新华印刷厂厂长李长彬同志那里打尖,任务是应邀去拜会苏联在天津的商务代表诺维科夫。当时,人民解放军正以破竹之势席卷南方各省,中央人民政府尚未成立,而东北和华北地区局势已告稳定,前苏联准备好了数量庞大的“精神食粮”———中俄文书刊,急需找中方对口单位联系接收事宜。黄洛峰、朱希、刘辽逸三位即是洽谈接受书刊一事,黄洛峰以中央出版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出面与诺维科夫商谈。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成立,黄洛峰任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此后不久,黄洛峰就对朱希说:“决定创办国际书店,你任第一副经理,辽逸也任副经理,你们赶紧搭班子,找房子,开展工作,安排业务。”原来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大动脉苏联图书已源源不断地运到满洲里。出版总署电告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派人去接运来京。而此时出版总署人事处正忙于从华北、东北、山东、山西各大解放区为国际书店调集干部。不久,苏联运来的大量中文版图书未及拆包就占据了出版总署大饭厅的大半边。当时,国际书店在东总布胡同10号大门内两间耳房里办公,尚在筹备期间,既无库房,又缺人手。

  朱希回忆道:“有一件事,可见当时我们工作忙乱之一斑。苏共中央决定送给我们一批重要学术著作,作为我们翻译出版的母本,约五千册,装木箱运来,亟为我国各单位所需要。我们收到了书单,却不见书。办公厅派人从北京站查到满洲里,不见踪迹。”这批木箱上写着“中国沈阳包一克收”。原来是要苏联驻沈阳领事包依科夫收转的,因出版总署成立,苏方就通知沈阳站转运北京了。那时中国还没有挂出国际书店招牌,苏联来书便一股脑儿被收进出版总署“仓库”里,被压在总署大饭厅那座“小山”底下了,待清理完“仓库”后才被发现。

  国际书店基本干部来自在战火中诞生的新华书店系统,国内发行业务也主要通过各地的新华书店。在配备了少数骨干之后,国际书店于1949年12月11日宣告成立,店址暂时设在出版总署内。最初的业务就是把成百万册的前苏联出版的中文版马列主义书籍分发各地销售。国际书店的同志们夜以继日地在大饭厅打包,有时连身为出版管理局局长的黄洛峰也来帮忙。

  194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70大寿,王府井大街新华书店和新中国书局门市部,读者排成了长龙买《斯大林传略》、《列宁文选》、《马恩选集》两卷本等中文版特价图书。北京各家书刊门市部,一天售出几万册,盛况空前。

  前苏联出版的大量中俄文马列主义读物和各种俄文科技著作,在图书贸易条件方面给予刚刚诞生的新中国

以最大优惠。在售价方面,参照中国国内出版物的售价,来确定苏联版的售价。如《人民画报》定价一万元(旧币,折合人民币为1元),《苏联画报》也售价一万元,并且同意国际书店要求,给予40%发行费,即按售价的六折收取人民币。对此,朱希回忆道:“和我打交道的第一位苏联朋友叫戈尔杰耶夫,是一位神采奕奕的中年人。以上贸易条件就是我和他先当面洽谈,后经莫斯科同意的。1950年底,苏联国际图书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第一任常驻代表徐罗柯夫,是一位白发的宽厚长者,和蔼可亲。以后来了精明干练的克拉希里尼科夫和英俊美丽的革拉多夫、革拉多娃夫妇,他们都是苏联外贸学院毕业的,学过一些中文,说起中国话来,越是费劲,越表现其充满喜悦的心情和可贵的友谊。1951年秋,来了一位苏军少校叫格列舍利,曾参加过解放沈阳之役,此人性格豪放,待人热情。我们和苏联朋友关系极好,谈业务,核对帐目,都很融洽,甚至在生活上也有往来。” 

  有一个细节体现了此时前苏联与新中国亲密无间的关系。国际书店在1950年花了800万元(旧币,即现在800元)买了一辆1940年出厂的道奇轿车,这辆车主要是国际书店办公用,但驻华的一些前苏联书刊代表也经常借用,星期天出游,并戏称它为СТАЛИК(老头子)。

  1950年春天,前苏联国际图书公司总经理塞米金一行访华,和国际书店正式签订图书贸易合同,这是国际书店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协议书。这个协议书的中、俄文本曾经外交部条约司和俄语专家刘泽荣过目。出席签订仪式的有胡愈之署长、叶圣陶副署长,编译局长沈志远,外交部条约司董处长,刘泽荣和徐伯昕、黄洛峰等领导。苏方在协议书上签了字,薛迪畅和朱希也在中俄文本(一式两份)上签了字。会后在台基厂国际俱乐部举行了庆祝酒会,叶圣陶在酒会上还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祝酒诗《为“干杯”而干杯!》。 

    1. 试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对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援助
    2. 苏联解体前苏共基层党组织与党员思想状况分析
    3. 唐铎: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中国雄鹰”
    4. 对苏联解体的另一种探索与求证
    5. 从布局全球到回归周边
    6. 20世纪50年代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传播
    7. 刘少奇为什么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访问苏联?
    8. 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驻华商务机构撤销问题的历史考察
    9. “苏联时期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国际学术报告会在京举行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实质性突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