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个30年与三次历史创造
发布时间: 2010-03-24    作者:赵凌云 赵红星    来源:《红旗文稿 》 2010-03-24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冲出三次历史漩涡: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次历史创造

  对后发的现代化国家而言,20世纪与以前的世纪最大的不同是,存在着三个历史漩涡运动。

  一是以资本主义体系为核心的漩涡运动。一方面,存在一个成功的现代化模式即欧洲模式作为榜样;另一方面,老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又不允许这些国家接近和采用欧洲模式。前者构成这些国家走向这一模式的吸引力,而后者构成拒斥这些国家走向这一模式的排斥力。两种力量的复杂作用构成一个历史的漩涡。

  二是以社会主义体系为核心的漩涡运动。一方面,存在一个定型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苏联模式;另一方面,苏联模式所引申的等级分工体系也制约向往苏联模式的国家真正实行这一模式。前者构成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这一模式的吸引力,后者则构成排斥力。这也构成一个历史运动的漩涡。两个漩涡及其相互之间的复杂运动为多数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增添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许多国家在这种历史的漩涡中失去了自我。一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被卷入资本主义的依附体系。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被纳入以苏联为核心的等级分工体系。因此,在20世纪大部分年代,真正选择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为数甚少。

  三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漩涡运动。一方面,存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即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另一方面,这一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经济交往规则体系和分工链条又限制非市场经济国家采用这一体系,这也构成一个漩涡运动。

  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20世纪是一个在各种漩涡中痛苦挣扎的世纪。一些国家尽管摆脱了第一个漩涡,获得独立,但是或者伴随着民族分裂,或者伴随着依附性的增强。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则始终没有摆脱第二个漩涡,最后以放弃社会主义从而导致社会主义体系的裂变而告终。一些国家尽管从非市场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是,要么改变了社会制度,要么陷入了民族分裂。

  中国则是例外。从1919年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早期共产主义者走上历史舞台,到现在,恰好是90年。这90年恰好可以分为三个30年。三个30年间,中国分别摆脱了三个历史漩涡,完成了三次历史创造。具体来说,1919-1949年,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摆脱了资本主义主导的殖民体系,实现了民族独立。1949-1978年,中国选择走自己的路,构建了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和中国传统发展模式,摆脱了苏联主导的体系,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初步的物质基础。1979-2008年,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摆脱了以自由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漩涡运动,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20世纪历史的第一页是在第一个历史漩涡中揭开的。一方面,1901年中国开始启动“清末新政”,这一过程特别是其中的“晚清修律”因为其局部的资本主义性质而在中国近代化最终启动、中国民族国家形成中具有界标性的历史地位。“晚清修律”通过大量翻译和借鉴各国法律,以罗马法系改造中国传统法律,终结了传统的封建法系,开始了中国法制与世界法制文明接轨的过程;强调立宪,开始打破“三纲五常”等封建专制的根基;强调民刑分离,开始打破传统民刑不分的法律结构;在法律理念上引进三权分立和人权思想。(参见冷德熙主编:《我们这一个世纪》,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因此,“晚清修律”客观上启动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近代化进程,启动了中国国家治理的法治化进程,因此开始真正启动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从而真正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更重要的是,“晚清修律”一开始就借鉴了西方法律,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这标志着中国不仅从器物层面,而且从制度层面开始试图选择欧洲发展模式。

  但是,另一方面,同样具有历史意义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皇室逃往西安,以及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如果说“清末新政”和“晚清修律”代表了欧洲模式的吸引力的作用,那么,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则代表了这一体系对中国排斥力的作用。《辛丑条约》不仅使中国背负4.5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更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和外交上进一步剥夺中国的主权。因此,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实际上是阻止中国向欧洲模式迈进。因为这个时期正是欧洲国家新一轮殖民扩张的时期,欧洲国家需要中国保留在殖民地的位置上,不希望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所以,中国从进入20世纪的一开始,就面临着国外模式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双重作用,面临着选择自己独特道路,创造自己历史的使命。

  具有浓厚封建性的清统治者虽然发动了“晚清新政”,但是,封建统治者的偏狭视野决定了对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局限,没有也不可能挣脱这一漩涡。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在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肩上。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先生提出试图超越欧洲模式的“三民主义”模式。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实施“民生主义”,在全国掀起振兴实业的高潮。但是不久,民国政权转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集团手中,从此一直到1927年,政府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无所作为。 

    1. 现代化进程中的阅读传统
    2. 现代性语境中的我国政治现代化及其路径选择
    3. 加快农业现代化 努力实现“三化”同步
    4. “中国模式”热议中的几点冷思考
    5. 中国模式既发展中国又造福世界
    6. 中国模式”的学术辨析
    7. 陈昕:理直气壮地研究“中国模式”
    8. 理直气壮地研究“中国模式”
    9. 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特征和内涵
    10. 苏长和:中国模式不会出口,别人也不易学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