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不应割裂新中国前后30年--专访哈佛大学柯伟林教授
发布时间: 2009-09-10    作者:李海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09-0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高校有望超越哈佛

  李:您的研究生中有一些来自中国大陆通过对他们的了解,您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是否存在问题?您对中国高等教育总体上有什么看法?您认为中国大学是否应该以哈佛为榜样?

  柯:我认为,哈佛大学能够长期保持其最优秀大学的地位原因之一就在于哈佛大学能够招收到数量众多的优秀中国学生。你看起来似乎有些惊讶,但这是千真万确的。哈佛文理学院研究生院的招生本着纯粹的国际化原则,一个学生能否被哈佛接收,完全看他在自己所选择的研究领域中是否出色,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哈佛大学从大中国——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招收的学生人数比我们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都要多。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国学生人数优势就更明显,这一点人们似乎也司空见惯了。所以说,哈佛能够如此强大,与我们能够招收到的中国学生,甚至和有中国教育背景的教授有很大关系。

  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极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中国高校发展的速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快的,不仅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当然,中国的高校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我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也曾谈到这个问题。我认为,自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和清朝灭亡之后,中国的人文教育传统逐渐被淡化。在近现代中国人求富求强的强烈愿望驱使下,中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强调专业化和技术层面,人文教育愈加缺失。今天的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富强和谐的社会,就需要重视人文教育,需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需要培养更多能改造社会、改造观念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客观地说,各国高校都有自己的问题。但是,我认为如果有哪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能够在本世纪赶上并超过哈佛大学的话,那就是中国。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100年前,哈佛并不是一所世界名牌大学,所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都在德国。可是,现在每个人都认为哈佛大学是世界最有名的大学之一,而据有些调查显示,同前在世界排名前50位的大学里没有一所是德国的大学。这说明,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现在第一并不意味着20年后依然是第一。我认为在今后的20年里中国会有多所大学跻身世界最优秀的大学行列,至少是前20名,甚至是前10名。所以我觉得,现在正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因为在这一时刻,哈佛大学与中国大学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学术不端并非小节

  李:中国和美国的大学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哈佛是如何教育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抄袭和剽窃将受到非常严重的惩罚的?这方面,您对中国的大学和学者有什么建议吗?

  柯:学术造假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不同文化对其理解和处理方式也不同,有的处理得要严重些,有的则没那么严重。不可否认,学术造假是普遍的,任何文化中都存在。不过,哈佛大学对学术造假态度十分严肃。因为我们坚信,一所大学想要生存,最根本的就在于能够取信于人,无论你说什么,你所说的都应该是你自己的话,你所表达的都应该是你自己的思想,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哈佛大学尝试着尽可能早地告诫学生,任何形式的剽窃都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这种教育从他们踏入哈佛校园那一刻就开始了。哈佛有专门的写作课,每个哈佛的本科生在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都要上这门课,都要懂得怎样正确使用材料。所以,从一开始哈佛就告诫所有本科生不要抄袭、不要剽窃。又因为从国际招收研究生,哈佛大学为使那些没有选修过这门课的人尽早接受这种教育,每年夏天都会办国际研究生新生英语强化班,在帮助国际新生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也告诫他们不要抄袭、不要剽窃。

  我觉得防范学术造假对哈佛很重要,对中国的大学和学者也越来越重要。因为,中国逐渐走向国际化,中国的大学和学者也是全球学术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希望他们在发表论文时,也尽可能像他们的英国、美国或西欧的同行那样谨慎。我对这项工作非常有信心!不过,我觉得这项工作需要尽早做,要尽可能早地教育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并对那些明知故犯者给予严惩。  

    1. 从邓小平改革观看中国发展道路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发展道路创新
    3.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发展道路的三次伟大转变
    4. 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5.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6. 2011年西方当代中国研究全景扫描
    7. 印度中国研究经历三个阶段
    8. 二战后日本的中国研究
    9. 美国智库如何开展中国研究
    10. 《中国季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