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道路 中国模式
中速增长期的中国大企业
发布时间: 2012-11-09    作者:王仁贵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2-11-09
  字体:(     ) 关闭窗口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长春发布了2012中国企业500强报告。数据显示,与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相对应,2012世界500强、美国500强以及中国500强的规模扩张速度均有所放缓,经济效益增幅明显下降。

有所不同的是,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较好的基本面,中国大企业在2011年整体上依然实现了较快发展,营业收入总额达到44.9万亿元,资产总额达到130.2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3.6%20.4%;与世界500强、美国500强相比,相对份额进一步上升;500强的入围门槛为175.1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3.1亿元,比上年提高23.3%;纳税总额为3.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22.34%,占2011年我国税收总额的37.24%

不过,面对着靓丽的成绩单,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一些冷静的企业家都持谨慎的态度,甚至不乏担忧。

“这一场经济大变局,给全世界的企业都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国企业面临的形势同样严峻。”会上,海尔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一席话代表了不少企业家的观点。

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也提醒,我国大企业发展更多地表现为规模的快速扩张,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在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商业模式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凸现,使得我国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指出。

受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已连续6个季度呈现增速回落趋势,特别是今年以来,外贸出口和经济增速回落幅度较大,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困难。

对此,有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大企业长期高速成长所依赖的基本条件正在改变,企业发展开始步入中速增长期。因此,如何提高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做强做优的步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大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

“大企业要落实中央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决策部署,千方百计保持生产经营稳定较快发展,在稳增长中,发挥主心骨的作用,要寻找发展机遇,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会上,国务院副秘书长肖亚庆如此强调。

 

跃迁背后难掩真实差距

 

统计显示,与危机前的2007年相比,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从22万亿元增长到45万亿元,实现了翻番;净利润从1.4万亿元增长到2.1万亿元,增长五成以上;相对于美国企业500强的规模从28.2%提高到59.1%,差距在不断缩小。

进步显而易见,但差距依然巨大:2012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额、资产总额、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还分别只相当于2012世界500强的23.55%19.89%27.46%49.59%41.90%。即使与美国500强相比,2011年的净利润、人均营业收入也分别只有美国500强的39.5%50.0%

“发达国家大企业凭借其技术、品牌和供应链优势,主导行业发展的格局没有改变,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没有改变。”王忠禹认为,我国大企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持续关注。

首先是产业分布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无论是世界500强还是美国500强,55%以上的企业都是服务业企业,而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服务业企业只占30%左右,重化工色彩很浓。在2012中国企业500强中,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5个行业就多达163家。这些行业已经普遍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企业的经营发展受投资规模和房地产发展影响较大。经济下行压力下,这些行业受到的冲击也最为明显。

“绝大多数的行业都风光无限,而制造业是一枝凋零”,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文银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更是直陈了制造业的尴尬——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虽然连续数年入围企业数最多,但盈利能力几乎垫底。

报告显示,201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共实现利润6304.5亿元(实报497),比上年的7301.8亿元(实报494)减少了13.66%。其中,亏损企业14家,比上年多8家。人均利润更是比上年下降21.27%

其次,中国大企业研发投入未有保障。2011年全球IT研发投入前30名中,微软以90.4亿美元列第一,三星电子以79.9亿美元列第二。相比之下,中国只有华为公司以24.5亿美元列21;中国企业5002011年的平均研发强度只有1.33%,连续两年出现下降。

“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经历证明,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只有占领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点跨越,才能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不少跨国公司在危机中更加重视技术进步,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王忠禹说,这样的反差需要深刻反思。

提升国际化程度,则是中国大企业面临的另一项重任。

“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从根本上体现为大企业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已经成为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邵宁谈到,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我国的大企业实力还偏弱,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国际化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缺乏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的跨国企业。

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00大跨国公司2011年的平均跨国指数为12.93%,不仅远远低于同期世界100大跨国公司62.25%的平均水平,而且远远低于同期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38.95%的平均水平。

 

要适应中速发展的变化

 

“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发展进入到中速发展,大家都感到不适应。上半年我们是7.8%GDP增速,三季度的虽然还没出来,但速度也不会太快。在这样的情况下,究竟该怎么办?”采访中,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向本刊记者谈到,经济增速慢下来了,可不少企业延续的还是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发展模式。现在希望国家再来一个四万亿不现实,这就需要行业和企业适应中速发展的变化。

“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要过2-3年的紧日子。”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港湾企业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不景气,带来很多困难,港湾企业反映很敏感。现在需要度过发展的沉寂期,尽一切可能克服国内外经济放缓带来的影响。

曾一路高歌猛进的汽车业受到的影响同样明显。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徐建一表示,在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突出的大背景下,国内汽车市场在经过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也放缓了步伐,进入调整期。

从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具体挑战来看,上海复兴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梁信军直言,过去三十多年中国企业赖以成长的低成本制造竞争优势在逐步消失,不仅劳动力成本在快速上升,而且环境成本、社会成本、资源成本也在持续快速上升。

埃森哲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杨葳认为,除了劳动力成本、企业财务成本、知识产权付出成本等上升外,由于过去几年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企业依赖的政策空间越来越小;同时,环境和碳排放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严峻的外部挑战下,中国企业战略性转型是必然的结果。

 

从速度效益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一些关键技术领域正处在变革前夜,我国大企业应高度关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及早谋划,提前布局,才有希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王忠禹看来,中国的大企业要抓住机遇,就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在高速增长条件下形成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不能再单纯追求规模的快速扩张,而是要努力实现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要素投入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变;要更加突出经济效益,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努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围绕这一目标,诸多政府官员和企业家都分别从自身角度给出了应对之策。

邵宁在会上表示,国资委已在中央企业开展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要求中央企业充分认识管理提升对应对复杂形势、保持健康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求中央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找出差距,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在转方式上下功夫,在加强管理上下功夫,要求中央企业加大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的管控力度,通过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张瑞敏则从自身实践出发,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他认为,要想使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三个条件:前提条件是观念革新,必要条件是建立创新体系,充分条件是制度创新,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现在的情况是行业内打仗打得很激烈,一方面需求下降,一方面产能过剩,关键还有一部分新生企业无序竞争。”宋志平强调了行业整合和优化的重要性。他认为,当前尤其需要解决行业的多、散、乱情况。“过去的煤炭也好、钢铁也好,整个行业好,你才能好,行业不好,你就不能好,所以现在我们企业的利益孕育在行业利益里,覆巢之下无完卵。”

国际化经营能力的提升,也是与会者讨论的热点。

近年来,积极推进产业整合和兼并重组,已经成为我国大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仅在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就并购重组了1111家企业。但一些企业在迅速做大规模的同时,忽视了对资源的有效整合,暴露出“集而不团”、管控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既缺乏对产业链利益相关者的管控能力,也缺乏跨区域、跨产业、跨文化的管控能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500强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越来越多原本专著中国本土市场业务的企业将成为国际市场业的竞争者,这就需要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梁信军谈到。

    1. 经济数据要殊途同归
    2. 光伏产业发展 整合势在必行
    3. 浙江模式:趋势与阻力
    4. 高管薪酬究竟应该怎样定
    5. 韩国转变增长方式瞄准中小企业
    6. 从认识和体制上化解中小企业生存困境
    7. 韩国为中小企业划定“保护区”
    8. 奶粉标准低 为何没人理
    9. 当前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四个悖论
    10.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值得借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