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 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新中国文艺建设
周恩来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12-05-10    作者:王建华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2011-11-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周恩来十分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早在建国初期,他就明确指出,我国要建设, 干部、人才就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随着我国建设的 全面展开,人才问题将更为突出,因此,培养人才是一项重大的任务,是国家建设的关键。教育工作是培养干 部、培养人才的,因此要切实抓好。

  周恩来为党的教育方针的制定和全面贯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1954年2月,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就提出 了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的思想。他说:“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 美等方面均衡发展。不均衡地发展,一定会有缺陷,不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国家也不利。”(注:《周 恩来选集》下卷,第129页。)显然,这一思想同毛泽东后来提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1957年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 0页。)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周恩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意见和主张。第一,他指出,我们的教育目的 ,是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里所指的劳动者是就广义而言的,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 劳动者。”数量最大的是工人和农民,还有士兵和“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注:《 周恩来教育文选》,第207页。)第二,他系统地提出了学生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应有的基本训练和基本 功夫。在德育方面,要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革命观点和集体 观点。在智育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学风,善于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要在实际斗争中学习,掌握学习的基 本工具,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生产知识,还要学一点革命文艺。在体育方面,要有健 康的身体。第三,他指出德育、智育、体育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政治是灵魂,决定着学习的目 的和成才的方向。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方面的“红”,一定要体现在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学习任务 上。身体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物质基础,思想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的。因此,青年学生必须做到全面发 展、又红又专。第四,他强调指出,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必须正确理解和坚持教育为无 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具有社会 主义觉悟,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经过生产劳动,锻炼成为一 个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注:《周恩来教育文选》,第206页。)他还指出:“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教育是主导方面, 因为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注: 《周恩来教育文选》,第181页。) 因此,一方面要克服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另一方面也要纠正忽视教育,用简单地参加生产劳动代替教育 的倾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