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 历史的回声
刘白羽:为历史作证
发布时间: 2012-05-08    作者:刘白羽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5-23
  字体:(     ) 关闭窗口

  1942年春,有一天毛主席派人叫我到他那里去。我多次到他那里,他多半神情潇洒,意趣幽默,但这一次气氛不同,刚坐下来,他就郑重地开门见山讲了两句话:
  “边区的经济问题整顿差不多了,我们可以腾出手,整顿文艺问题了。”
  这两句话很重要,它说明这一段重要历史,说明为什么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如无问题,何需整顿?我是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前后后还活下来的,还能动笔的人。我应当承担这个责任,为这段历史作证。
  现回溯平生,《讲话》引导人生的命运,文学的命运,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改造思想;二是生活实践。
  改造思想,就是解决一个做什么人的问题、解决组织上入党、思想上没入党这个根本问题。
  我到党校三部参加整风,党校三部主任是郭述申,指导我的是副主任张如心。郭述申慈祥宽厚,对我们都是笑意融融,张如心可是一脸傲气,连笑时也洋溢着傲气。我被编进第四支部和几位同志住在一个老木头撑架着的破窑洞里。延安整风曾经有过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阶段,但很快就过去了,进入学习阶段,整天就是读整风文件。一个下午,阳光明亮,红霞满天,我们就一群一群人投入生产,大片大片种西红柿,连我这爱洁净的人,也一头钻到厕所里掏粪,然后一勺一勺浇在芽根上。菜秧从小小嫩苗长到一人高,一棵棵绿叶里,果实累累,一个个红得那样鲜艳,大得像灯笼,我才感到劳动可爱。劳动不但一点也不脏不臭,而是创造出美丽好吃的果实。是的,劳动改造了人。我系统地反复读了几十遍整风文件,特别是从《实践论》、《矛盾论》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才理解《讲话》不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哲学,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学校领导学习是理论联系实际,我问张如心,我这样的人有什么实际可联系,他回答说,你的实际就是你自己。我恍然大悟,就是用《讲话》对照自己,写检查自传。从此我展开了一场精神上的战斗,如同卢梭写《忏悔录》一样,把自己灵魂上的污垢、腐朽都一一挖掘出来。我走着苦涩而艰难,悲痛而沉郁的道路。我写了第九稿自省材料,我自觉尚可,但又战战兢兢不敢送给张如心。已经夜深人静,我硬着头皮,揣了稿子,到张如心那里去。他住在高山之上,要拐一处陡峭山峰,向下看看是一道河流,我灰心了,突然想不如跳下去算了,真可怕呀!这时一道闪光在脑子里一亮,我清醒了,我迎着张如心窗上的灯光,推门而入,谁知这一次他看后忽然仰起头,满脸笑容地跟我握手:“刘白羽同志,你获得了新生。”我一下流下满脸眼泪,顿时心豁亮了,如同看到黎明。
  第二方面是生活实践。就是光有理性的改造还不完全,还必须有感性的改造,也就是深入火热的斗争,与工农兵结合。我和妻子汪琦和另外两位同志被周恩来从上海召至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说:“内战爆发了,敌人已占领张家口,中央决定撤退,白羽!你有两个去处,一个是到香港;一个是回解放区。”
  我断然回答:“我回解放区参加战争。”
  周恩来很高兴地说:“正好中央来了电报,每个大区设一特派记者,由新华社总社直接指挥,你熟悉东北,你们就到东北去吧!”
  一条鲜红色的道路,从此就出现在我的脚下。
  冰天雪地,天寒地冻,但我同战士在一起是温暖的。打了胜仗,我同他们在热炕头上包饺子,且说且笑,他们在诉苦运动中痛哭流涕,我也跟着热泪满面,渐渐地我们的感情深了。让人终生不忘的战斗英雄我的密友曹纬,他是营教导员。每次作战前后,我总是到他那里去亲切交谈,谈军事,谈文学,谈人生。我觉得他是真正的人,钢铁的人,他打起仗来永远冲锋在前,满身伤痕累累。他指给我看,哪一块伤疤是哪次战役的,且谈笑风生,好像他用他的生命在搏斗。在四平攻击战中,我在前线战壕里突然看到他一跃而下,向我点点头就钻进指挥部里去,一会出来,跟我紧紧握了一下手说:“等好吧!”那股英雄劲头,令我凛然,谁知他走向火线不过十几分钟,一个参谋突然对我说:“曹纬部队让你听话。”到指挥部,一听我的心都凉了,曹纬牺牲了……就这样,烈士的鲜血灌满我的灵魂,一直到现在,不论我遇到什么坎坷,我都可以泰然处之,那就因为曹纬的血还在我心中沸腾。
  我变了,我从东北进关,参加和平解放北平;南下进入还在燃烧的武汉;而后横渡长江,直下常德。谁知当我战斗正酣时,中央一个电报把我召回北平,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看第一面红旗在天安门上冉冉升起。现在想起,我如不参加战争,能目视第一面红旗缓缓流泪?!红旗所以红,是因为它是战士的鲜血染成的。
  我家里有一个珍宝,那就是中央调查当时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的五百多位代表,只剩下寥寥二三十人,中央决定赠给活着的人一件纪念品,这就是象征天安门的金黄灿烂的华表,这似乎是对我坚持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所作的结论。 
  《人民日报》 (2002年05月23日第十二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