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专家解读
丘树宏:中国“文化复兴”的生命线
发布时间: 2011-12-05    作者:丘树宏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1-12-0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正在开始回升,“文化复兴”到了急迫而必要的历史节点

 

  文化复兴既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又是必要条件和最高标准。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才能引领新的社会形态发展和最终确立。中国文化曾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从19世纪初却开始明显式微。当前,随着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开始回升,“文化复兴”到了急迫而必要的历史节点。

  中国的“文化复兴”在历史长途上留下过深刻的脚印,其中影响较深远的有唐代的古文运动和宋代的理学运动。在近代史上,梁启超将清代称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后来胡适等人又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大地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对中国社会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衍生了否定中国文化,全盘西化等文化意识副产品。20世纪90年代,正是对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形成的文化缺失和民族自卑感的反思和纠正,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树民族文化自信心,中国才正式有了“文化复兴”的提法。

  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不同的是,中国的“文化复兴”以建设充满博爱、和谐、包容、创新等精神的中国文化为己任,以复兴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为使命,以唤醒每一个公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捍卫每一个公民的平等权利为宗旨,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地重新检讨中国文化传统,确立中国文化的真精神,拥抱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成果。

  当前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挑战。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激荡;传统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的阵痛,以及全球化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与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冲击。首先就是传统价值规范的“迷失”,新的价值理念的重建艰难曲折。文化传播尚落后于世界一般水平,可展示的文化资本,仍停留在历史文化上。

  21世纪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机遇期,要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文化形态。经济崛起与文化崛起相伴,才是真正意义的国家崛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构是文化复兴的主命题。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用,中国特色关键在于文化,在于独具特色的社会理想和人生原则。与这一社会理想共生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形支撑和决定因素。核心价值重构必须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和平崛起、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重大使命。有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凝练,构建为中华民族广泛认同并自觉实践核心价值。

  中西文化的整合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关键和路径。中国传统文化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就孕育了儒家、法家、道家、释家、墨家等为中华民族广泛传承和认同的思想价值,这些宝贵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具有核心价值重构的活性因子。而西方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欠缺的科学理性精神、法制契约精神,这正是现代市场经济成功的必要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超越市场经济阶段而直接进行后现代化阶段。因此,重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必须有效地整合中西文化中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部分。而国家层面牵头进行有效研究和提炼势在必行,从而避免“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上世纪末文化热过程中出现命题相似而无法深入的怪圈。

  经济运行规范和生活道德规范重建是文化复兴的当务之急。挖掘传统道德文化,注重经济伦理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经济运行范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设计,弥补市场经济导致的物质主义缺陷,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坚持复兴不复古,一方面要发扬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外来文化之积极因素。把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精华整合到一起,使之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纲领贯通现代社会。

  繁荣文学艺术是文化复兴、构筑精神家园的源头性、先导性、基础性工程。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活力的部分,在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塑造健全民族性格、激发创新活力方面,发挥着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要通过深入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振奋民族精神。要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和创新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展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的道德风尚,不断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通过现代传播和交流,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和文化滋养。

 

(丘树宏,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 中国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研究阵地
    2. 中国文化复兴道路中的两大歧途:自由主义与复古主义
    3. 中国文化能否复兴 取决于三方面
    4. 第6期: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国家发展与文化复兴
    5.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需全民族的文化自觉
    6. 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7. 中国文化需重建自信
    8. 21世纪中国的文化使命
    9. 林毅夫: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
    10. 热议六中全会:如何打造“文化强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