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名家解读十九大
罗薇: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发布时间: 2018-02-08    作者:罗薇    来源:国史网 2018-02-0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十九大报告的显著特色之一,就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自始至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报告把牢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作为重要主题,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各项部署中,全面贯彻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思想。矢志不忘初心,时刻牢记使命,自觉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对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 

  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路线。历史实践证明,坚持群众路线与发展人民民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通过贯彻群众路线来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如三三制、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层群众自治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指出: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三堂会诊,动员群众来监督,这就是中国式民主。从中我们可以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符合国情、真正体现人民民主本质的认识。” 

  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深刻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但在国家政治生活方面仍有许多与人民群众愿望不相适应之处,如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待改进,国家治理体系尚需完善,群众参政议政渠道有待拓宽,包括群众监督在内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不够健全。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稳步推进,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做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毛泽东曾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进步的主导力量。在这一历史观的引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由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决定的。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实体经济盈利、财政收入呈现下降趋势,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面对这些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提出要自觉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着眼于经济发展实际开展的改革,重在解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在日益增加的中等收入群体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改革思路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一系列政策特别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来解决中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经济发展的着眼点,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文化工作中的体现。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经验。这一宝贵经验来自对创造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实践的深刻总结,来源于不断深入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继续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要求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在理论创新、宣传教育、话语方式、传播手段等方面积极探索,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文艺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一贯的宗旨,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写作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和阐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针对文艺领域中的一些问题,再次强调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不断加强反映人民生活的现实题材的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是新时代的特征之一。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之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抓住重点、破解难点,保证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 

  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心群众生活,不断改善民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根本保障。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党和国家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关注民生短板,着力推动一大批惠民政策落地,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着力推进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要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激发全社会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继续着力补齐民生短板。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守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关注特定人群的生活,合理引导群众预期,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国家长治久安。 

  五、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共同追求,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吸引人民群众向心力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根本改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命运,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维护社会公平、凝聚社会共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一方面,社会上还存在不少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的反映越来越强烈。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将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积极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加强利益协调,倡导共享发展理念。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活力之源。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坚信,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只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永远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一定能够获得无穷力量,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 

 

  (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在站博士后)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