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
民俗保护与传承策略
发布时间: 2009-11-27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09-11-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经济全球化变迁中,如何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战略传播,很多国际同行认为,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20世纪出书造势,21世纪把文化多样性变成文化权力,吸收多元文化,尊重地方文化,保护遗产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把现代民俗传播变成跨文化策略。很多国家还把人民共同选择和价值趋同的民俗文化做成国际项目,开展不同国家间的文化运行策略互补和文化沟通的对话。进行现代民俗文化传承策略建设,有助于实现保护中国多元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精神遗产的目标。

  20世纪,我国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民俗,民俗文化得到积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翻译和研究别国民俗,产生了许多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新成果。到了21世纪,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各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传输、相互理解与知识互补,形成了新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民俗再次被选为载体。实际上,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总是以该国的民间长期传承的文化种类为中心展开的,其中包括故事、谚语、民歌和戏曲等。对于这个现象,欧美国家已引起重视,将民俗文化当作一种国家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倡民俗传播。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全面完成对中国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的搜集出版工作,这批资源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

  跨文化交流不可能没有载体自生自长,前人正是在这个环节上提到了民俗。我们也要坚持多民族团结的原则,改善和补充现代知识系统,把自己的故事讲好,也欣赏别人的故事。其中,童年文化遗产是提升现代民俗传承价值的杠杆。人类从童年文化中获得了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性,获得对国家民族精英和下层文化代表作的渗透性认识,还获得对年节庆典和宗教仪式等人类情感文化的社会性教育。拥有丰富的童年文化遗产,是发达国家建设文化遗产的共同特点。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尝试用童话文化评估现代国家民族的民俗藏量,进行民族性和跨文化性的双重操作。

  现代民俗传播策略建设重点应该开展具有跨文化性的优势项目研究。它在理论问题上包括:现代民间文化传播的历史本质和当代内涵、现代民间文化传播在全球文化传播中的战略定位。在基本概念上包括:对当代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理论中的“跨文化性”起点、“接触点”和“边际理论”概念等如何认识,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自己的新理念等。在方法创新上包括:建立现代民俗传播的跨文化国家策略数据分析系统和个案比较研究项目。它以尊重目标国的民俗文化和语言文化为前提,研制中国民族民俗的优势概念产品和应用产品,帮助中国现代民俗传播走向成功。

    1. 公园:不可忽略的民俗文化新空间
    2.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理论创建
    3. 民俗文化也是和谐红利
    4. 网络祭奠:民俗文化向现实妥协?
    5. 恢复与重建民俗文化的途径
    6. 在新型城镇化中将乡村文化建设前置
    7. 陈天生:农村是文化产业的广阔天地
    8. 保护传统民俗 推动文化创新
    9. 闽都文化的现代意义
    10. 文化产业在稳增长中大有作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