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 媒体热评
人民日报海外版:全面小康里程碑式的战略目标
发布时间: 2015-04-17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04-17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个全面”里的中国治理②

  在“四个全面”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在第一位,是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

  当下,中国已经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如何理解全面的要求,民众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能收获“获得感”,关系到这一战略目标所能收获的成效。

  什么是小康?

  两年多前,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接力棒时,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小康是什么?

  在古代,《诗经》有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承载着民众对于美好生活最朴素的追求与向往。

  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升华。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后来,邓小平又提出了到20世纪末要在中国建立“小康社会”的新概念,后来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30多年来,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十八大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历史必然性。

  如今,执政两年后,在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全面”勾勒出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排在第一位,成为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什么是全面?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

  两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多次出现了“没有……就没有”的句式。讲话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与瓶颈,全面小康,核心在于“全面”。

  全面,不仅体现在覆盖地域的全面,也体现在覆盖人群的全面。这是不分地域和人群的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把13亿人带入全面小康,是决心,也是承诺。

  全面,还要求覆盖的领域是全面的,并且要增加力度和深度。这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全面小康,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扩大人民民主,同时让人民群众享有蓝天绿水、健康身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因此,在衡量标准里,既要重视“物”的标准,又要重视人的标准;既要看有形的指标,用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评估取得的成绩,又要看无形的指标,把民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这样的全面,才是不分区域、不论城乡都能分享的全面小康,也是民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充分认可的全面小康。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维度不仅仅是经济、政治,也包括生态环境文明等多方面。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社会,不是片面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不是惠及少数人口的小康社会。

  怎么建?

  今年初,一个新词开始流行——“获得感”。这个词语正是源自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讲话,“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执政者所思也正是民之所望。

  无论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增长,还是养老医疗教育的具体而微,都代表了民众对“获得感”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提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应该重视百姓的评价和感受,努力给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

  于是,人们看到,两年多来,从制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政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到继续向贫困宣战、向污染宣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注重问题导向,把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社会保障到住房保障,从收入公平分配到平等接受教育,从医疗改革到养老改革,从增加就业、鼓励创业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环境治理,一项项惠及民生的改革红利和政策措施,在踏踏实实地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使民众的“获得感”更加实在。

  时不我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们抓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靠改革这个发动机,靠法治这个稳压器,靠党的领导这个火车头,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1. 奋力实现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战略目标
    2. “总体布局”视阈下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研究
    3. 建设文化强国是“十三五”文化规划的战略目标
    4. 加快实现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
    5. 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6. 领会“四个全面”布局的战略性蕴涵
    7. 薄贵利: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8. 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9. 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精神实质
    10. 职教体系建设亟须落实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