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社会建设
[专家点评]自主创新是跨越发展的原动力
发布时间: 2012-10-31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10-31
  字体:(     ) 关闭窗口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陆勤毅

  安徽的合肥、芜湖、蚌埠三市集中了全省大部分创新资源,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2008年开始,安徽决定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此举旨在通过体制机制突破,探索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使安徽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创新人才、企业和产业高地。

  4年多来,合芜蚌试验区建设正按当初规划设想顺利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安徽加速崛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更为可贵的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自主创新是跨越发展的原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划时代的进步都是和创新及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对安徽这样一个原本相对落后的区域而言,要赶上发达地区就得跨越发展。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发展?自主创新才是有效途径。安徽决定建设“合芜蚌试验区”无疑是明智之举。

  自主创新靠的是人才支撑。合肥、芜湖、蚌埠三市有中国科大、合肥工大、安徽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还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试点市。就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而言,目前足以支撑“合芜蚌试验区”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关注两个问题:其一,出台有效政策、营造良好环境,让科技人才能够实现自主创新。安徽为“合芜蚌试验区”出台的相关政策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其二,支撑自主创新的人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科技人才、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生产一线的操作技术人才等等,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才能有效实现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不能仅局限在“技术创新”领域。“自主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要么是取得了前人没有实现的具有开创性的成就,要么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新的具有突破性的成果。人类历史上的或大或小的创新成果都是各种综合因素交织而成的。首先,要十分关注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观念创新。在西方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工业革命,在中国没有改革开放之初的思想解放,就没有今天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和人民群众的小康生活。其次,基础学科的原始创新是技术创新之母。原始创新成果大部分是在实验室取得的,几乎每一项原创性成果都对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成果由“实验室”到“生产线”都会经历很长甚至漫长的过程。因而,许多地方政府不太关心这个看似和自己关系不大的事,认为这是中央政府和科学院、大学的事。第三,技术创新是实现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当然要予以高度重视。“合芜蚌试验区”建设以来取得的许多成就都是属于技术创新领域的。第四,体制机制创新是题中应有之义。“合芜蚌试验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进行了许多有益有效的尝试,重点包括推进科技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金融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的改革,实施以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只有持之以恒的自主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作为发展原动力的自主创新是没有止境的。“合芜蚌”现在的成就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积累。只有持之以恒、长期积累,自主创新的成果才能不断出现并且才有可能形成创新机制的良性循环。因此“合芜蚌试验区”建设要做长期规划、分步实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