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国防军事
军民融合,富国强军双翼飞——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八
发布时间: 2012-09-11    作者:记者 宋歆、杨祖荣    来源:解放军报 2012-09-11
  字体:(     ) 关闭窗口

  对时政新闻稍作关注,就会发现一个颇有深意的现象:近年来军地间各种战略合作明显增多,正悄然成为一种潮流。

  试举3例:今年8月24日,海军和北京市签约,共建蓝鲸军民融合创新园;2011年“八一”前夕,总参总后总装与北京市签署军民融合战略合作协议,以中关村为平台,携手推进在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还是去年,国庆节后不久,总后与河南省签署协议,依托中原交通区位优势,共建全国首个军民融合式应急投送保障基地……

  军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密度之频,层级之高,内容之广,在以往并不多见。

  东方风来气象万千,军民融合潮涌神州。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犁”与“剑”这个古老而又新颖的命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们党几十年艰辛探索的基础上,做出了极富远见的战略决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这是时代的动员令,是前进的号角!在这个“中国奇迹”不断上演的伟大时代,一首军民协奏的雄浑交响曲正在激情演奏。

  “军民融合式发展这一重大战略,为富国与强军——大国发展的两块基石,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国防经济学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姜鲁鸣感慨万千。

  融合,成为国家意志——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为军民融合搭建科学发展顶层架构

  融合之路海阔天空,复兴征程步履铿锵。今年7月,《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实施意见》出台,随即在资本市场引起不俗反响,多只有军工概念的民企股票股价应声上扬。

  “这份由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联合印发的意见,是促进军民融合的又一务实之策,将引导广大民企踊跃‘参军’,进一步激发民间蕴藏的深厚国防经济潜力。”姜鲁鸣告诉记者,这几年,中央的诸多决策和政策法规,为军民融合搭建顶层架构,促进军民融合快速升温。

  让姜鲁鸣印象深刻的,莫过于200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他应邀为中央领导同志讲解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央领导对这个课题非常关心,听得很认真,还不时记着笔记。”姜鲁鸣回忆说,军民融合是国家的战略选择,中央决策层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长远的布局。

  看尽大国兴衰事,唯有融合是正道。历史上,不少国家因为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吃尽苦头:有“犁”无“剑”,犹如泥足巨人;而有“剑”无“犁”,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正是深刻洞悉了“犁”与“剑”之间的辩证关系,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式发展郑重写入党的行动纲领。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一系列决策和文件,相继密集出台。我国搞军民融合,有自己的巨大优势:既可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和动员优势,又能灵活运用市场配置军地资源,使其效益最大化。在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的共同推动下,军民融合式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纲要首次单独辟出一个章节,为军民融合式发展勾勒蓝图。在新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规划层面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大主题进行全面统筹,这既可从整体上消除军事经济和民用经济的分割状态,又能集中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建设全民国防和强大的人民军队。

  军民融合,从此有了坚实的制度支撑。一度,“民参军”门槛高,“军转民”阻碍多。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国防动员法》《军人保险法》《关于进一步推进民用技术向军用技术转移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等法规政策陆续出台,军民融合的制度环境日趋完善。

  融合,实现体系突破——国防和军队建设重点领域融合成效明显

  军民融合如一家,试看天下谁能敌。

  有人曾形象地说,新时期搞军民融合式发展,其实就是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再现。此言不无道理。

  以通信领域为例,军队依托国家CDMA网络构建了军用移动通信应用系统,只投入1%的经费,就可以使用覆盖全国的移动通信网络。目前,军用手机在公众网覆盖的地方都可以顺畅通信,在汶川抗震救灾、奥运和世博安保等重大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类似融合新亮点接踵而至,如阵阵清风拂面而来。军民融合,春色满园,活力无限,力推国防和军队建设换挡提速。

  当今时代,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体系对抗,实质上是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谁能在战争需要时迅速把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转变成军队作战能力,谁就能保持强盛。环顾世界,启示颇多。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硅谷有600家公司与美国国防部签订了服务合同,硅谷俨然成为一个“武器库”。

  “以整个经济社会为依托,国防和军队建设才能获得技术最先进、来源最稳定、成效最显著和最有可持续性的物质力量。”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秘书长于川信说,要善于从国民经济这个“母体”中汲取力量。

  今天的中国大地,军民融合由以往主要局限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逐步拓展到涉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领域,呈现出全方位、全要素、成体系的突破。

  作为一名研究国防经济多年的专家,姜鲁鸣对军民融合成就感受最深的,就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取得重大进展。“20多年前我到军工企业调研,受到的打击很大,有的企业甚至还在用北洋时期留下的老机器。如今,借助改革开放和军民融合带来的春风,一批骨干军工企业发展壮大,研制的新一代巡航导弹、主战坦克、主战飞机和舰艇陆续列装部队,实现了装备的升级换代。”

  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国军民技术转换体系初步形成。一些民营高新企业踊跃“参军”,从载人飞船到军用飞机的研制,都活跃着它们的身影。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也日益明显,10余万项军工技术转为民用。

  经济建设的“棋局”与未来军事斗争的“战局”,被更加紧密地统筹在一个大局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和军事需求成效明显。近年来,高速路上修飞机跑道、预留战时出口等不再是新闻;利用高铁、民用航空、民用船舶等进行战略投送和应急保障,渐成常态。

  军队社会化保障建设大踏步迈进。实施范围由驻大中城市的非作战部队向作战部队延伸,保障领域由驻地保障向机动保障、海外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延伸。目前,全军60多万官兵的饮食保障、5200多座营区的物业管理、1900多个小散远单位的油料供应,都不同程度开展了社会化保障。一些地区驻军官兵住房保障,也纳入地方经济适用房规划。卸掉包袱,部队轻装上阵,战斗力更强。

  国防动员融合发展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国共有各类国防动员专业保障人员130多万,各类国家级保障中心68个。我军重点建设了8支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191支省级应急专业力量,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大幅提高。

  融合,持续走向深入——军民深度融合的战略格局正在逐步清晰

  随着国家安全利益不断拓展,军民融合式发展也在走向纵深。

  时代在发展,我国国家安全利益也在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扩展和延伸。就拿海洋来说,目前,我国近67%的能源和97%以上的对外贸易,依靠海上运输,仅每年通过亚丁湾的中国商船就达2000多艘。面对国家利益的延伸,我们保卫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能力也必须增强。

  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军民深度融合的战略格局和路线图正在逐步清晰显现:充分利用民用装备、设施、人员等资源,不断发展建制力量与地方力量相结合的战略支援力量,发展以国家民用航空、远洋力量为基础的海空战略投送能力,加快开发军民两用的尖端信息技术。

  向着新目标,砥砺前行。我们自豪地看到——

  有这样一支融合的队伍惹人关注:全军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中心,我军第一支在国家行业系统内成建制组建的高技术预备役部队;

  有这样一幅融合的规划值得期待: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空天、信息等关键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

  新的队伍、新的规划、新的蓝图,正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新的强劲增长点,同时也让多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步伐扎实迈进,军事资源与地方的经济、科技、装备、人才等资源之间的整合力度更大,融合范围更广,实现良性互动。

  时不我待!为抢抓新机遇,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全国军民齐心协力——

  看,正在逐步走向远洋的海军,先后与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分别签署《关于加强地质调查与海洋测绘合作的协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若干领域合作的协议》,为自己扬帆远洋借来强劲东风。

  军地联手攻关前沿科技,令人振奋。被誉为军内科技王冠上一颗明珠的国防科大,围绕军地共同需求研制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与地方合力打造石油勘探数据处理、生物医药数据处理、动漫与影视超级渲染、高端装备制造产品设计与仿真、地理信息等5个应用平台,堪称军民融合的成功典范。

  地方政府强力合作,各地积极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大发展。今年初,山东省政府出台文件,要求大力建设航空配套设备与维修、海洋工程与核电装备制造等10个军民结合产业区;去年底,河北省政府提出,力争到2015年,做大做强20个产业聚集、主业突出的军民集合产业园区。

  风鹏正举,彰显天地之中蓄势而发;军民融合,助推大国崛起再铸辉煌。这,或许就是对中国军民融合式发展崭新气象最好的概括。

    1. 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
    2. 谱写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篇章
    3. 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是大学的职责使命
    4.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
    5. 将自主创新作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主旋律
    6.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科学指南
    7. 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8. 军民融合加快推进战略投送能力建设
    9. 梁熠:“军民融合”时代企业如何作为
    10. 从历史视角看军民融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