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 >> 专题研究
龙平平:从“南方谈话”看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 2012-03-07    作者:龙平平    来源:人民网 2012-01-07
  字体:(     ) 关闭窗口
   现在研究邓小平理论,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要不要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二是研究邓小平理论应重点研究什么问题?
   第一个问题好回答。因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性理论和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是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这个基本命题不变,它就不会过时,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这个理论的研究。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应有之义。
   第二个问题以“南方谈话”为例做些具体分析。“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南方谈话”中阐发的重要思想观点大概分三种情况。一种是邓小平经过长期思考、论证,已经成为全党共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三个有利于”,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等等。第二种是在“南方谈话”之前就提出过,但需要进一步论证以求完善的理论观点。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是在80年代后期提出的。提出的时候没有下很肯定的断语,用过“恐怕是”、“应该是”等等这样的词语。后来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反复求证,非常慎重。第三种是邓小平已经破了题,但当时实践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还不能够展开充分论述的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比如,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他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并对这方面问题作了十几次论述,但毕竟实践还没有走到那一步,因此他只是破了题,对社会主义怎样搞市场经济没有论述,这就要靠后人来解决。
   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结合新的实际,对后两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因为这些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是今天正在做的事情,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意义重大的理论课题。
   第一,深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研究,这是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一个中枢问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核心理论,其他的一切理论观点都是由此而展开的。我们今天认识的马克思主义是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但它不是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为基础的,因此,当邓小平提出这样的观点之后,我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化了。这是邓小平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观点的提出如此慎重,以至晚年依然念念不忘、孜孜以求、反复论证的根本原因。人类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地位、作用的正确认识一定是在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作用之后才能获得的,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究竟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有多大,我们还要观察、探讨。但是,无论如何,第一生产力确实是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结构,改变着我们的文化,以至最终要改变过去的一切。它要求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都要转变到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根本出发点上。比如,今天我们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把它作为最基本的国策,把国家的发展、兴旺寄托在科学、教育上,这是根据第一生产力理论来的,是把真理转化为国策的重要成果。21世纪,随着越来越快的高科技的新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将越来越显示出深远的意义,实践的发展也越来越要求我们对这一论断有更深层次的、更广泛方位的认识。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涵义究竟是什么?谁代表第一生产力?对今天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如何认识?对我国当前现实的阶级、阶层状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认识?这些都要求我们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第二,加强和深化对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研究
   共同富裕问题时下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最尖端的课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同时也把中国由一个平均主义的国家变成了贫富差别越来越大的国家。自然形成的两极分化给许多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的普通民众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失衡,并由此对改革开放的性质和前景困惑丛生。有人说,这一切都是邓小平带来的。这虽然是牢骚话,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邓小平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总体上讲,中国的发展是按照他的思路与设计前进的,他创造的理论和制定的一些基本政策,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定海神针”。因此,怎样看待眼下越来越大的贫富差别?邓小平的发展思路究竟是否科学?他是怎样设计中国的发展道路的,他的设计与今天的现实有多少差距?这就需要有人去研究,更需要把研究出来的真实情况告诉人民,让人民鉴别、思考。大家有了共识,才能振奋精神,更好地推动改革开放向前发展。
   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决策改革开放的基本动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14次提出要把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作为一个大政策定下来,都是在强调这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必要的手段。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地域广大、千差万别的大国,共同富裕只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然后再解决发展起来出现的问题。
   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邓小平一直放在心上。1988年,他提出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大局”思想,指出,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到1992年春,邓小平和盘托出了他的大思路。他说:“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他进一步归纳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年之后,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升华。他说:“过去我们讲发展,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深化对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研究,就是要结合今天中国的实际研究解决好他晚年提出的这些问题,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高难度的课题。社会主义正在过程中,完整形态几十年后才能浮出水面,怎样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状况联系起来,怎样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逐步消除“自然形成”的两极分化,这涉及许多敏感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共同富裕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解决过的大难题,但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值得期待。这就需要加强研究。
   第三,深入研究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的理论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由邓小平破题的。他的贡献就是破题,真正搞起来形成体制和法律体系的是江泽民的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是今天和今后中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还在发展和完善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不能搞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不能成功的标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提法,怎样搞是晚年邓小平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能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邓小平做了深入研究与阐述。1993年,他在与弟弟邓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现在经济发展的这么快,没有四个坚持,究竟会是个什么局面?提出四个坚持,以后怎么做,还有没有理清楚的东西。党的领导是个优越性。没有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怎么实现啊?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在改革开放的同时,搞好四个坚持,我是打下个基础,这个话不是空的。”邓小平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只有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但是市场经济怎样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怎样才能做到既搞活经济,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是邓小平留下的长期课题。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在这个问题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以指导飞速发展的实践活动。
   第四,深化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的研究
   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从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一个历史阶段,是邓小平的一个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典之作。能让中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是邓小平思考中国问题的立足点,也是他最为牵挂的事情。如今,邓小平的设想已经成为中国的现实。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的。小康目标从单纯的生活指标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小康标准从人均1000美元到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涵是逐渐丰富的。从小康目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入,小康社会理论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宽,内涵越来越丰富。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需要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深化小康社会理论研究,包括小康社会的阶段、时长;小康社会的标准、内容;简单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和联系;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的衔接,等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一个独特的、过渡性的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过去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小康阶段,也不同于现代化的阶段。按照邓小平的预想,这个阶段大概需要50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各个领域与传统社会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快速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阶段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矛盾凸显期,如果搞得好,可以更好、更顺利地进入向现代化发展的阶段;如果搞不好,就会使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严重化,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延缓我们的发展进程,在迅速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中丧失重要的发展机遇。这个阶段的重要性、独特性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来自于新生活带来的新需求、新矛盾。比如,文化需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急剧膨胀的问题。怎样适应日益增长的巨大的文化需求,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太多,包括“小康文化”这样的概念可不可以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小康文化,等等。再如,深化小康社会理论的研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在理论上弄清楚小康社会对人的生活、人的发展提出了什么新要求?中国五千年文化,最高境界是小康。小康以后怎么办?以小生产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是想不到这一点,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衣食住行解决了,基本生存无忧了,短缺经济消失了,在这样条件下,人应该怎样生活,追求什么?这都是新问题,是传统文化中找不到答案的。小康生活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科学生活方式,在小康社会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新问题。(摘自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48980/16809039html,全文约4700字)
    1. 中国改革是如何越过市场化临界点的
    2. 朱佳木:“不问姓社姓资”是一种曲解
    3.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国的发展
    4.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
    5. 我国改革进程中的经济特区与自贸区之比较
    6.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流通业
    7. 再论完整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
    8.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9. 梁柱:论邓小平理论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10. 邓小平理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