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 >> 专题研究
程恩富:要发掘和重视邓小平关于两个“三个有利于”理论
发布时间: 2012-02-25    作者:程恩富    来源:国史网 2012-02-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我们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系统深入研究,发现邓小平有两个“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思想,过去未被发掘和广泛重视。其一,1987612日,邓小平首次提出:“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目的的“三个有利于”(可简称“改革目的三个有利于”)。其二,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①]这是判断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效标准的“三个有利于”(可简称“改革成效三个有利于”)。

首先,两个“三个有利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改革目的的“三个有利于”谈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党的领导,“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两点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问题。”[②]二是发展生产力,强调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从文字表述上看,更加强调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党的领导。改革成效的“三个有利于”谈的也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另一方面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强调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文字表述上更加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其次,两个“三个有利于”内涵的一致性。两个“三个有利于”都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都强调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成效的“三个有利于”,在“生产力”前面有定语“社会主义社会的”,在“综合国力”前面有定语“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样强调了坚持社会主义。两个“三个有利于”强调我们是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下谈论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而不是离开这个前提条件一般地抽象地谈论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说明坚持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决不是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原则。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本质的体现,关键要从能否又好又快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表现出来。依据两个“三个有利于”理论,发展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是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作出了统一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

由此可见,社会上一直广泛误传的邓小平理论,即以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不是公有制是否占主体(邓小平当时认定深圳特区姓“社”不姓“资”的理由是公有制占四分之三),而是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和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这个观点从来就不符合邓小平理论的原意和中央文件权威的阐释,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科学原理也是有悖的。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 姬文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与完善
    2.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及其深远意义
    3.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的几点研究
    4. 论邓小平的西藏工作思想
    5. 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
    6. 张金才:解放战争时期的邓小平和陈云
    7.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8.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及其启示
    9. 张金才:邓小平和陈云对“大跃进”的认识
    10. 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对党的形象的树立和维护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