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张 蒙 杨文利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为建立和改进我国工业企业管理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共和国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

  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在物质方面对共和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非物质领域也贡献颇丰。

  (一)建立和改进工业企业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要改变反映官僚资本主义剥削压迫关系以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企业管理制度,而且要建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企业管理制度,而这一切是通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完成的。在这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同样功不可没。1951年二三月间,由中财委召开的全国工业会议决定:在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行政管理工作上实行厂长负责制,但实行厂长负责制应同管理民主化结合起来。在实行厂长负责制的条件下,实现这种结合对于企业的民主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这种结合的一个根本条件,是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此,党中央于1951年5月批准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党对国营企业领导的决议》。 这个决议就是根据解放较早的东北地区党管理厂矿企业的经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就实行厂长负责制的条件下如何同民主管理相结合,实现党的保证、监督作用作出了一系列明确规定。在决议的指导下,当时的东北五三工厂,紧紧依靠工人群众,克服各种困难,改造了旧企业,建立了社会主义经营管理制度,逐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逐步地改善和提高了劳动条件与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并积累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验。东北五三工厂已经解决的许多问题,正是当时不少厂矿企业没有解决或正在摸索的问题,为此,《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推广五三工厂的经验》。 此外还有沈阳第五机器厂马恒昌生产小组,仅1950年,马恒昌小组就改进了15种生产工具,创造了25件新纪录,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从1950年起,就在全国推广了马恒昌小组“钻研技术、分工明确、各有专责、帮助新工友”的经验,开展马恒昌小组竞赛活动, 这对于适应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的需要,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劳动积极性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尽管该决议是在初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作出的,但在当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如实行厂长负责制同管理民主化相结合、实现党的保证监督作用等)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从1956年起,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就在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同时,探索建立相应的工业企业管理制度。1960年3月11日,中共鞍山市委向中共中央写了一个题为《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介绍了他们在这方面初步取得的经验。毛泽东在代中共中央草拟的批语中,高度地评价了鞍钢的这些经验,把它称之为“鞍钢宪法”,并要求全国大中型企业学习这些经验。 依据毛泽东所概括的“鞍钢宪法”的主要内容,我国在建立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 的探索和实践。关于这一方面的探索,最早取得经验的是黑龙江省庆华工具厂,对此,《人民日报》于1958年4月25日发表了庆华工具厂党委《关于干部参加生产、工人参加管理和业务改革经验的初步总结》,并在编者按语中指出:“庆华工具厂党委关于干部参加生产、工人参加管理和业务改革的经验,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举,是对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和提高,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的管理原则的。这项经验在全国一切具有条件的工业企业都应当推行。” 这一探索,在新中国企业管理体制的建设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鞍钢宪法”中的许多内容,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两参、一改、三结合”等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积极性方面,仍有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二)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