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志》的记述时限为建市的1979~2000年,恰是处于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的时期,“经济体制深刻转变,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2006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第1版。深圳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建立最早的、最典型的经济特区,也是世界上少有的通过改革开放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的城市,其沧桑巨变举世瞩目,在中国当代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文革”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经济,邓小平亲自倡导创办了经济特区,在当时已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实行政府主导下渐进式的制度变迁。从此,中国的现代化走上了一条特殊的道路,既不同于传统体制下的苏联模式,又有别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西方模式。建市之前的深圳,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边陲小县。从特区创立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深圳“杀出一条血路”,创造了“深圳速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路子、积累经验;90年代中期,深圳进入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为标志的跨越式发展时期,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特区发展从主要依靠特殊政策向提高整体素质转变);2000年以后,深圳进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阶段,着力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建市31年,深圳初步完成了由传统的“三来一补”加工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三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也异军突起。
《深圳市志》在编纂中注重研究当代史,特别是重点研究经济特区发展史,认真考察国情、地情、民情,力求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改革开放特色及特区人民的精神风貌。首先,研究国情,把握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从发展的角度考察,历史是一个过程,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1978年以来,中国加快了由传统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实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阶段,需结合近代中国、特别是1949年建国以后的历史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深切地理解新时期中国所经历的两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形态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转变。新时期的主题是改革开放,这也是《深圳市志》与旧志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其次,深圳有其独特的地情,毗邻香港、口岸齐备、华侨众多、海域辽阔,这是深圳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区位优势,也是《深圳市志》需要着力反映的地情特征。第三,深圳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凝聚了一批敢冒风险、敢于承担、勇于创新的改革家,他们在特区创造性地运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的奇迹,逐步形成了一种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深圳精神。
《深圳市志》在对特区发展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谋篇布局,着重反映深圳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的历史地位,突出改革开放“试验场”和“窗口”的先锋示范作用。其总体框架的设计是:“依据深圳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各行各业历史发展的实际,紧扣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所担负的历史使命,重点突出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把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的趋势,重点突出关乎深圳经济命脉的支柱性产业;围绕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长远目标,重点突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深圳市史志办公室编印:《深圳市地方志工作文件汇编》,第62页。
随着当代史研究的逐步深入,《深圳市志》也在编纂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最初设想全志分五大卷,依次为综合类、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和社会类,含78个分志,规模控制在300余万字左右,记述时限为1979年1月至1998年底,计划用3~5年完成编纂任务。随着编纂工作的步步深入,发现这个设想的规模与框架难以全面容纳特区迅速发展且复杂多变的地情内容。为了完整记录和划断世纪节点,我们及时调整总体框架和下限,于2000年11月将《深圳市志》的下限延至2000年12月。至2001年6月,已有90%的分志基本完成资料收集、初稿撰写、修改加工、初步评审的任务,总字数已达900余万字。当年底,《深圳市志》转入总纂合成阶段,总体设计进行了调整。全志将总述、大事记、各类分志、附录,按综合、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逻辑次序编列为九大卷,即基础建设卷、改革开放卷、第一二产业卷、第三产业卷、经济管理卷、政党政权卷、法制政务卷、教科文卫卷、社会风俗卷。
深圳以改革开放崛起,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因而《深圳市志》专门设立《改革志》与《开放志》,充分反映全市范围内牵动全局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思路与举措,对大改革大开放进行宏观勾勒。此外各分志也注重对各自行业、部门涉及改革开放的具体事件进行微观描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而立体、生动地展现深圳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历史图景。
《深圳市志》一改传统农业、工业、商业划分法,较早在经济部类中按三个产业设篇布局,这既适应现代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又符合深圳产业发展实际,较能充分反映特区三个产业比重不断调整变化、此消彼长的过程。
《深圳市志》突破传统“政法”部类格局,专门设立《立法志》,集中反映深圳自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法制建设的探索与成果,揭示深圳成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法制环境保驾护航的规律。
《深圳市志》还在社会风俗卷中专设《中英街志》。沙头角中英街地处深港边界,横跨两地,自清末以来,是中英两国外交关系的前沿,见证了中国从列强入侵、领土割让到逐步走向独立自强的百年历史。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英街又成为特区最早开放的一个窗口,并成为“购物天堂”吸引广大游客;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街成为“一国两制”的对接点。设置《中英街志》旨在反映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折射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此外,《深圳市志》还设置《口岸志》、《深港关系志》两部特色志,反映深圳作为口岸城市的特色和毗邻香港的特殊历史关系。深圳建立特区以来,虽然重点在实施改革开放,大搞经济建设,但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也是卓有成就的,因此,市志还专门设置了《精神文明建设志》,反映深圳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一手抓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一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轨迹和探索,展现经济特区的精神风貌。总之,这些设计安排绝非随意而为,都是在深入研究当代史、特区发展史的基础上做出的慎重选择。
(二)经济史研究与经济部类志书编纂
经济部类在《深圳市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全志九大卷中有三卷属经济部类(第一二产业卷、第三产业卷、经济管理卷),这与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城市功能定位是相符合的。改革开放时期志书编修的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部类志书编修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是特别多,最为突出的困难是许多行业分志的资料难以收集、统计口径不一、记述难度增大等。面对困境,编修志书要转变思路,扩大视野。借鉴经济史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是破解经济部类志书编修难题的关键。
第一,经济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决定了经济部类志书记述主体的多元化。从经济史方面来考察,深圳建市伊始就肩负着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道路的历史使命,从大胆进行市场取向的系列改革试验,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深圳率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国有集体经济、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平等竞争、三足鼎立的所有制格局。经济领域呈现出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决定了经济部类志书记述主体的多元化。这就要求经济部类志书编修参照首轮修志须做大幅度调整和改变,根据经济转型的社会现实,科学分类,确立记述的主体,以利全面客观反映社会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