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傅伯言 曾丽雅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崭新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力图寻找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毛泽东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缔造者,始终在探索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虽然没有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但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可以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创新起到了一种奠基作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认真反思,经过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不断总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既定方向前进,并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历程,是后人踏着前人铺就的基石不断前进、不断创新的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探索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程。
   一、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发展演进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构想与部署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演进,能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
   1“两步走”、大跃进与“四个现代化”的战略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搞现代化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没有在类似国情下可资借鉴的现代化经验。“一五”时期照搬“苏联模式”的弊端已渐显露。当时中国共产党已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的方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力图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来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并对此进行了艰难而曲折的探索。
   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超英赶美“两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即先用15年在我国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农业基础并赶超英国,然后用“8个至10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赶超美国”,马齐彬等:《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50页。用近百年时间分两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应该说,这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比较客观稳妥的。“一五”期间,以重工业为中心的中国工业化获得高速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于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力求“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我们党即把赶超英美的时间一再提前,先后提出7年赶英、8年超美和2年超英、再过2年接近美国的大跃进战略。该年8月,中央批准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中说:到1962年,全国就能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就能接近美国,在主要科学技术方面就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马齐彬等:《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50页。大跃进战略严重脱离了国情,使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后,我们党又回到务实的战略步骤上来。1961年毛泽东提出了用100年或更长时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1962年“七千人大会”时,他又重申了这个思想。《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7—828页。在1961年到1965年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中,党中央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条例草案,使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纳入了正确的轨道。
   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中国共产党就开始认识到仅仅实现“工业化”是不够的,于是逐步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439页;《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第8卷,第116页。到1964年12月,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向全国提出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并把它确定为中国在20世纪的奋斗目标。但由于错误地估计了阶级斗争形势,尤其是在毛泽东晚年过分强调阶级斗争,把反资本主义复辟提到首要位置,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发展偏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主题。
   这一时期,毛泽东也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认识和总结了一些规律,如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价值规律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等,并提出要“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商品生产”,“为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而奋斗”,在分析重工业优先发展带来的问题后提出要做好综合平衡,以农轻重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57、504、513、566页。,这都是对当时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但这一阶段战略指导上的探索性失误则是:毛泽东虽然认识到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要反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观主义”,《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但却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高度重视并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但没有始终如一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而是用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中国现代化发展问题。这些失误表现为毛泽东在实践中“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8页。而出现这些曲折失误的深层原因则是当时我们党由于现代化建设初期经验的不足以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没有从理论上和实践中真正解决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成果,则为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和制定新时期的现代化战略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借鉴。
   2“三步走”的战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