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易本钰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这一理论是贯穿于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一条红线。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会使我们理解得更加准确和深刻。
   一、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作为“三个代表”的逻辑起点
   生产力最终动因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出发点和结论。在标志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起点。他们指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些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9页。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的《〈政治经济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把生产力看作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出发点和结论,并把生产力不仅当作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动因,而且当成观察由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而引起的矛盾的客观尺度。他说,人们在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生产关系,并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2—33页。可以这样说,生产力最终动因论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中唯物主义立场的集中表现,也是将其作为方法论应用首先要坚持的观点。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逻辑起点就是在运用这一观点的过程中形成的。
   首先,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说明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整变革的必然性。通观人类历史和改革进程,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和发展,都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以江泽民同志指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这一力量的决定下,才有了这样的必然性:“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
   其次,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说明我们党保持先进性根本要求的内涵。既然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改革进程的发展,最终原因是生产力,那么,作为肩负当代历史使命和领导改革的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就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站在时代的前列,保持先进性。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是什么?江泽民同志根据生产力最终动因论,进行了科学的阐述,那就是要“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说明了我们党的历史合理性的客观尺度。我们党的产生是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我们党在革命中发展壮大,是因为顺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20年多来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以便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同志用生产力作为客观尺度,对我们党的历史合理性进行了科学的概括。
   第四,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说明了全党同志要自觉树立改革发展的基本观点的客观依据,进而提出了体观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根据生产力最终动因论,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为此,就需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改革,以便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并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生产力是具体的、历史的,而具体的历史的生产力是一个由先进取代落后的历史进程。站在21世纪的基点上的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必然是先进的生产力。因此,江泽民同志要求,体现先进性和时代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
   第五,在运用生产力最终动因论的过程中,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阐述了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问题。运用生产力最终动因论,是为了说明如何发展生产力。对此,江泽民同志作出了系统的阐述。首先,提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道理。接着,对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一是提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改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提出“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三是提出了对我国仍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最后,提出了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等体制环境建设问题。江泽民同志关于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论述,是站在人类历史的21世纪起点上,展望新的世纪发展前景作出的,同时,也是基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和国内进行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其中的道理就是:先进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是任何社会制度优越性的最权威的客观尺度,也是任何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我国改革20年多的一条最深刻的经验。如果说社会制度和政党的执政地位是大树,那先进生产力便是根基。有了这个根基,社会制度才得以存在和发展,政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够获得和巩固。否则,历史就要进行选择或重新选择,人民将在这种选择或重新选择中发挥出历史创造者的作用。
   二、按历史辩证法展开“三个代表”的逻辑图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