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江苏昆山市成功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贾轸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对外开放是我国进入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8年来,江苏昆山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指引下,奋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其成功实践和辉煌业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民强市之路,被理论界和媒体誉为“昆山之路”。回顾昆山之路的历程,认真总结其实践经验,探讨其“奥秘”,对于我们今天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会有所启示。
   历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指引下的昆山之路
   昆山,是位于上海与苏州之间,江苏最东部的一个县级市(1989年4月撤县建市)。全市面积921平方公里,人口60多万。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人少地多(人均耕地2亩多),农业资源丰富, 自然条件优越,一直是江苏的农业县和商品粮基地。有资料显示,当时苏州市区居民口粮、口油,60%—70%是由昆山提供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使昆山农民很快过上温饱有余的日子,但“小富即安”的思想,也束缚了昆山人大力发展乡镇工业的积极性。当乡镇工业在苏南各地异军突起时,昆山人发现自己被远远地甩在后面。1984年,全市乡镇工业产值在苏州所辖6个县、市中排在最后一位。 巨大的落差,强烈地冲击着昆山人安于现状的陈旧观念。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和空间,改变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成为昆山上下迫切的愿望和共识。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当时上海城市工业开始向外释放能量,寻找协作伙伴;内地“三线”军工企业,实行“军转民”,也向沿海地区寻找扩展。昆山处于“上海屋檐下”,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只要提供符合要求的载体,就能吸引这些企业来昆山发展。昆山的决策者从1984年中期到1985年2月经过多方考察,反复比较论证,决定在县城东部设立工业新区。当时,一个县自己设立开发区是没有先例的。既没有国家投资,又没有国家与省批准的政策优惠,一切都得向自己要钞票——“自费开发”。从1985年到现在18年来,昆山以开发区为突破口,走上了以发展开放型经济富民强市的道路。
   第一阶段,1985年2月至1991年底,为起步初创、规模开发的奠基时期,这段时期,昆山人依托老城向东首先规划3.75平方公里,逐步做到“七通一平”,吸引一批上海国企和内地“三线”军工企业在这里落户。这些企业从破土动工到竣工投产,一般仅用半年左右的时间。速度与效益是一幅广告,为招商引资赢得了声誉,开发区也站稳了脚。
   昆山开发区起步之时,也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随着江苏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所辖县市全部对外开放,昆山工业新区也正式更名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的面积由3.75平方公里扩大到6.18平方公里,进入规模开发阶段。他们根据富规划(着眼长远,面向现代化,力求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穷开发(少花钱,多办事,相对集中,重点突出,开发一片,成功一片,滚动前进)的方针,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使开发区建设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而每平方公里的开发费,仅为沿海14个港口城市开发区的平均开发成本的1/8。开发招商对象和项目以内联为主的同时开始吸引境外投资。从1985年起步到1987年,中外合资企业只有3家,到1991年累计达68家。这一时期工业产值、利税总额已跃居全国沿海各开发区的前列。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独特的建区历程,引起了从中央到省市各级领导和媒体的关注。领导同志络绎不绝的视察,中央各媒体的报道使“昆山之路”名声远播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篇通讯,并发表《昆山之路三评》的评论员文章:1990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题为《于无声处听惊雷——来自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报告》。1991年底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了把昆山开发区确定为省级开发区的决定。这一切使昆山人民备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阶段,从1992年起至1999年底,为国家批准升格,二次创业,实现“内转外”、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嬗变时期。以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199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在此之前,国务院决定上海浦东开发开放,1992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序列。昆山人及时抓住这一系列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实现从内联为主向外引为主的转变,平均每年引进外资增幅超过50%,外资主要是台资成为昆山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适应这新形势,开发区不失时机地扩大规模,经省政府批准,1992年从6.18公里扩大到20平方公里,1995年又扩大到28平方公里。昆山人提出进行二次创业。他们采取各种措施优化区域整体投资环境,强化区域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创出开发区的品牌:上海苏州口岸直通式货物进出口分流中心投入运行;成立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对项目引进,项目实施,项目投产后的常规工作全过程进行服务;创办国际学校,新建友谊医院,建立外商公寓等等。他们还大力创建文明城市,区内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0%以上,使昆山的软硬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提高了昆山吸引外资的竞争力。
   随着开发区知名度不断提高,昆山人为开发区重新确定了功能目标:发展现代工业,开发名牌产品,培养新兴产品,推动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的集中度。经过近7年的努力,到1999年底,有40多家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世界500强有11家在开发区投资办厂,开发区形成高新电子,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和十大名牌产品系列。开发区由于产业结构优化集聚度提高而上了一个大台阶。
   开区区具有对外开放吸收引进,对内辐射联动发展的双重功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昆山决策者提出,以开发区为龙头,设立乡镇配套小区,把开发区与全市各乡镇经济融为一体,联动发展。从1992年设立第一个镇配套工业小区,至1999年底,先后建成17个镇工业配套小区,帮助引进外资项目150多个,投资总额达14亿美元《昆山开发区十五年》第42页,昆山市中共党史专题资料丛书。1999年开发区外资企业配套协作的内资企业达300家,配套项目(产品)605个,结盟投入33亿《昆山开发区十五年》第44页,昆山市中共党史专题资料从书。。开发区辐射联动作用的发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开放型经济的新格局。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是昆山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提高时期。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向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入世在即,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国际资本又一次青睐沿海发达地区。昆山人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机遇,提出创建全国一流开发区的奋斗目标,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把昆山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众所周知,在制造业中,如果把企业形成葡萄串,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将是吸引国际资本最佳的产业环境。根据打造产业链的思路,昆山人改进和创新招商活动,加强选择性和针对性。目前昆山已经形成两条产业链,一条是IT产业链,一条是汽车零部配件产业链。据了解,其中IT产业链已经聚集了50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2002年向全球销售的笔记本电脑达600多万台,今年预计将达到800多万台,占全球销量的1/4以上。《昆山,向现代制造业基地迈进》,经济参考报,2003年5月19日。为了吸引国际资本,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加盟,昆山人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IT产业产品贸易特点是快进快出,是“955”,即95%的产品,要在五天之内销往全世界。能否满足这一要求,是形成IT产业链的关键。昆山决策者广泛研究学习国际经验,实地到我国台湾新竹工业园区考察,提出试办出口加工区的构想。所谓出口加工区就是海关监管,“境内关外”运作的管理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建设,2000年9月6日经过国家外经贸部等八部委联合验收,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区的体制创新,使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园区经济,50多个大型出口加工项目聚集区内,总投资达12亿美元《昆山,向现代制造业基地迈进》,经济参考报,2003年5月19日。。近两年来,昆山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开发区面积扩大到70平方公里,以出口加工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江苏国际商务区和各镇的工业配套小区为依托的园区经济蓬勃发展以及产业链的形成,标志着昆山开放型经济正在发生质的飞跃。现在的昆山更加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城乡的全面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向着新的富民强市目标迈进。
   回顾昆山从自费创立开发区至今三个发展阶段,昆山开放型经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过程,现在已经站在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直接参与国际产业调整与转移,竞争与合作的前沿。这条昆山之路就是中国对外开放历程的一个缩影,是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与昆山人民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对外开放的伟大战略思想,国家不断深化的开放政策和措施给昆山人以智慧与力量,指引其前进的方向,关键时刻给予了决定性的支持。昆山人也以其历史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艰苦创业,搏击时代风浪前进。
   昆山的实践又一次说明,作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呼应时代潮流,符合民心民意,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成就:夯实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基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