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当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来临,国家、集体、家庭都严重亏空。河北省 1959年1月全省农村已经普遍出现饥饿导致的浮肿病。到5月,已有55个村255个食堂断粮停炊。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1978年的情况则不同,从1977年起,国家采取了大量进口粮食的政策。1977年至1983年年平均进口1045亿公斤,是建国以来的一个高峰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规定粮食统购价从1979年夏粮上市起提高20%,超购部分再加价50%,粮食征购指标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稳定在1975年的基础上,并减少25亿公斤,净征购率只有156%。这些政策使农民得到了休养生息。
1958—1961、1977—1982两个时期粮食变动表
年份全国粮食变动量总产量
(万吨)净收购比例
%出口量
(万吨)进口量
(万吨)〖〗全国人均
占有量
(公斤)1958200002092663061959170002804162551960143502152652151961147501754452405197728273133569299519783047714069531851979332121561071342519803205615011813265198132502150134832719823545015615343505说明: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1992年版编制。出口为正值,进口为负值。净收购比例指收购量减去返销农村数量后占总收购量的比例。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1959、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逐年下降,而仍然大量征购和出口,直到1961年才开始调入和进口。1979至1982年,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却采取了低征购率和大量进口政策。一缩一盈,一消一长,自然就使两个时期人民粮食占有水平相差甚大,1978年比1960年增加48%。
应该说,两个时期的历史情况也不相同。在以农业产品为主要原始积累的50年代,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不得不大量征购和出口粮食。而在国家已经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的70年代末期,采取进口粮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客观条件变化的支持,得益于多年的积累增加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含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义。因此,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从领导人的决策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