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院系调整历史过程的研究
关于院系调整的历史过程,目前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即“三阶段说”段丽华、韩国海:《略论我国50年代院系调整》,《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焦金波、李宝玉:《建国初期我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得与失》,《南都学坛》2000年第3期;曲铁华、梁清:《我国50年代院系调整及其反思》,《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李涛:《关于建国初期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综合述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焦金波:《建国初期我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历史启示》,《学术界》2005年第5期;、“四阶段说”王璞:《对我国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得失分析》,《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许爱凤,杨德才:《新中国高等教育两次改革与调整之个性比较》,《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五阶段说”徐东:《毛泽东与建国初期我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4期。等。
三阶段说认为院系调整是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的:初步展开阶段(1949~1951年);全面展开阶段(1952~1953年);补充调整阶段(1956~1957年)。
四阶段说将院系调整的过程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小范围调整(1949年底~1951年11月);全国专门院校调整(1951年11月~1952年7月);全国院系大调整(1952年7月~1953年12月);继续调整(1955年初~1957年)。王璞:《对我国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得失分析》,《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五阶段说认为院系调整应该分为五个阶段,即局部调整(1949年底~1951年11月);专门院校调整(1951年11月~1952年7月);全面调整(1952年7月~1952年9月);继续调整(1953年10月~1953年底);战略转移调整(1956~1957年)。徐东:《毛泽东与建国初期我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4期。
除了上述按时间划分院系调整的阶段外,还有人按调整的内容将调整过程分为“院校调整”、“系科专业调整”和“学校布局调整”三部分。熊明安:《我国高等学校几次重大调整的回顾与评价》,《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任一明、熊明安:《新中国成立50年间高等学校几次重大调整简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由于院系调整涉及的问题不是很敏感,有大量档案资料在关于院系调整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都查阅了教育部的有关档案或有关大学的校史档案,例如王红岩:《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历史考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可供查阅,有关部门也公布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建国初期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文献选载(一九五一年——一九五三年)》,《党的文献》2002年第6期。,有的学者还整理出相关的大事记邱雁、杨新:《解放初院系调整大事记(1949—1953)》,《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82年第4期。,这些都给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院系调整原因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