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怎样绿化
毛泽东十分强调种树要有计划,要持之以恒,方可见效。在1944年的一年中,他多次谈到这个问题。这一年的5月24日,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还有陕北的山头都是光的,像个和尚头,我们要种树,使它长上头发。种树要订一个计划,如果每家种一百棵树,三十五万家就种三千五百万棵树。搞他个十年八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页。7月3日,毛泽东在中央招待出席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会议代表时指出:要把植树作为合作社的十大主要业务之一。在十年之内每家种一百棵树。7月5日,毛泽东在起草的《召开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大会的决定》中关于边区经济文化建设问题时指出:为改变边区童山太多现象,应号召人民植树,在五年至十年内每户至少植活一百株树。同上书,第180页。1949年毛泽东主持制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提出“保护森林,并有计划地发展林业”的方针。
毛泽东善于抓绿化典型,并极力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以期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树了一些植树造林的典型,毛泽东一一批注他们的材料。
李顺达领导的金星农林牧合作社,位于荒山秃岭、土薄石厚、自然条件很差的太行山区。由于发动群众在一万八千亩荒山上封山育林,种植用材林、防护林、果树和牧草,发展畜牧业,经过三四年的努力,改变了面貌。毛泽东十分肯定这个典型。
离山县位于黄河中游,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在县委书记刘耀的领导下,制订了水土保持规划,提出了植树造林等切实可行的措施。毛泽东赞扬他们的做法,指出:“离山县委这个水土保持规划,可以作黄河流域各县以及一切山区做同类规划的参考。” 《毛泽东论林业》(新编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大泉山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境内的永定河上游,多是不长“山柴蒿草”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经过治理,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变了大泉山的荒凉面貌。毛泽东看了这个典型材料后,十分高兴地写道:“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并强调“要全面规划,要加强领导。”同上书,第32页。
毛泽东高度重视植树造林活动的制度化。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等就把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1932年3月16日,在中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第十次常委会上通过并由毛泽东等签署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指出,“实行普遍的植树运动,这既有利于土地建设,又可增加群众之利益。”见1932年3月23日《红色中华》。这个决议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鼓励栽各种树木,不是某一单一树木;二是因地制宜,栽树时要考察某地适合某种树木;三是注意保护,禁止随意采伐。直至今天,这些规定都具有科学性。这是党和政府关于植树造林事业的第一个专门决议。决议公布后,中央苏区各级政府随即传达贯彻,决定在1933年的造林季节,每人种十棵树,绿化瑞金的荒山、荒岭。在各个分散的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也对植树造林、保护树木做过一些规定。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做报告时要求:应当发起植树运动,号召农村中每人植树十株。
为使植树造林活动制度化,边区政府制定了许多条例、规则。1941年1月29日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条例》、《陕甘宁边区砍伐树木暂行规则》。1946年4月23日,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就植树造林,发展果木做过专门规定。
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要靠制度做保障。建国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继续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制度建设。1950年5月16日发布了《政务院关于全国林业工作的指示》。1958年4月7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1963年5月27日发布了《森林保护条例》。1967年9月23日,毛泽东批准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关于加强山林保护管理、制止破坏山林、树木的通知》,发挥了积极作用。通知指出,县、社、队三级普遍建立和健全护林组织和护林制度。严禁乱砍滥伐,严禁放火烧山,严禁盗窃树木;不准毁林开荒,不准毁林搞副业。严格实行计划采伐,计划收购。加强木材市场管理,严禁木、竹自由交易,坚决打击投机倒把行为。三个严禁,两个不准,尤其是不准毁林开荒,有很强的针对性。1973年11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提出,加强对森林资源和各种防护林的管理,严禁乱砍滥伐。加强对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认真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对城市林木、公园和风景游览区的管理,不得任意侵占。加强草原养护,不得任意破坏。从历史上看,这些制度对保护森林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毛泽东重视林业,但他一直强调农林牧要结合,表现出一位政治家的战略眼光。1958年3月,毛泽东指出:农林牧三业要结合。农林牧是互相关系、互相影响的。8月,毛泽东指出,农林牧,一个动物,一个植物,是人类少不了的。11月6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林牧要结合。你要搞牧业,就必须要搞林业,因为你要搞牧场。
1959年6月11日,毛泽东会见秘鲁议员团时说,农业也要综合平衡,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个方面。7月4日,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在大中城市郊区发展副食品生产的指示》稿时指出:所谓农者,指的农林牧副渔五业综合平衡。10月31日,毛泽东在给吴冷西的信中指出: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这是完全正确的。我认为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为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的互相依赖的道理。美国的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我国也一定要走这条路线,因为这是证实了确有成效的科学经验。
毛泽东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关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世界眼光。美国的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农、林、牧三结合。他认为必须要有这种结合,否则对于农业不利。
毛泽东的绿化祖国思想,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